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教学案例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第三章)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第三章)

10-20 15:31:32 | 浏览次数: 46818 次 | 栏目: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标签:语文教学案例范文,语文教学案例分析,http://www.manfen6.com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第三章),

标签: 知识  语文教学  语文  范仲淹  教师  第三章  教师专业化之肩任: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制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模糊与缺失,归根结底是语文知识的缺席造成的。“知识是课程的最直接的一级制约因素……抛脱了知识,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①,“语文课程改革,实质上是‘学校知识’的除旧纳新。在新‘观念’形诸文字的同时不填充进相应的新知识,或者试图在不触动原有的‘学校知识’的情态下覆盖一层新的‘观念’,那么实际上就不会有新‘观念’,至少不会有体现新‘观念’的课程实践”②,“……否则,政策层面的语文课程改革、大纲级别的教学目标转移,在一级级的落实中,最终很可能会被弄成标签的更迭”③。
   同样反过来说,若我们获取了某个知识,就等于创生了某块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请看下面的案例——
引入知识,形象讲解
——《岳阳楼记》艺术鉴赏案例④
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  周选杰
台   州   学   院   郑友宵
一、背景及说明
语文知识教学替代能力培养,这一直为有识之士所诟病。现在我们的共识是知识学习不能取代能力习得,这本没有错,可实际中我们却又多少有些矫枉过正了——对知识教学的批判累及知识:反感甚至排斥知识。我们的教学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反智”倾向——一味地读,一味地“悟”——好像借助概念的分析一出现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剥夺。
诚如好些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的问题的讨论,我们远还没有深入。首先我们不应忘了,任何能力的养成都是以掌握相应的知识为前提的,适宜的知识才能建构成一定的能力。就现状而言,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一套的语文知识,对我们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没有帮助?科学不科学?若不行,那么,怎样的体系的知识才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我们应当引进、建构哪些知识?
当前的语文教学的确是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可同样是事实的是,我们从小学教到高中的却依然是那么几个概念,因此,知识的泛滥实质上是知识的匮乏。这些讲烂了的知识,多数是属于语言学的概念,而本应当与教学有更加密切关系的,诸如文学批评之类的学科却长期以来与语文教学处于隔膜状态,以至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找不到一块“基石”(概念),教学游离恍惚,学习难以深入。笔者以往在教《岳阳楼记》时都遇到这样的困难,这一次决心到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引入“文气”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美学”地讲解。
二、案例描述
(前面两课时主要介绍写作背景、疏通文字、熟悉内容、诵读课文,这是第三课时,主要任务是欣赏艺术特色)
教师:同学们,这堂课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古人在鉴赏文章的时候是经常用到的,这个“概念”就是——“文气”。那么什么是文气呢?讲得浅显、形象一点它就是文章的气脉,好像人的血脉一样,大家只要仔细辨认,一篇文章是有那么一股“气”在流动的。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的是,古人认为,这股“气”是跟作者紧密相连的,它其实就是作者的才性、气质、道德,我们说的“气有清浊”,实际上是指人的道德境界有高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我们说某某人有“才气”,某某人有“霸气”,某某人又“流里流气”,就是此番道理。由于这个“气”就是这个“人”,因此,我们既可以知人论文,也可以以文知人,许多人都说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其实等于说曹植这个人在生活中清高傲物。(师板书关键词,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解读范仲淹的“气”,先来“把把”《岳阳楼记》的气脉。我看许多同学眼睛瞪得老大,直想喊“老师我找不来”,你别急,老师告诉你一个方法,你若找不到文气,那你就反过来,找那些没有文气的地方,或者准确地说,是那些文气较弱的、将“息”的地方,你看那些写着写着范仲淹好像是写不下了、话说没了似的,不得不重起“灶炉”的地方就是。
生1:是“前人之述备矣。然则……”这里。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写滥了,作者觉得没必要再写了。所以,他就“然则”——另起了一个话题——“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了。(其他同学信服地点头)
师:讲得真好!我们先一起把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内容诵读一遍。
生(齐诵):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好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师:这么壮观的景象,作者却不能写了,因为普通人通常都是这样写的。那么范仲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不是就是真正要写的?“文气”是不是就贯通到底了?
生2:是的,下文都是写“览物之情”的。
生3:也不完全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只是接下来的两段,就是“霪雨霏霏”的时候“悲”,“春和景明”的时候“喜”。作者真正要写的是“古仁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才是作者真正要表明自己思想情感的地方。
生4:是的,当作者洋洋洒洒地写了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时候,他又发现写不下去了,因为这也不是他所要写的,于是,来了个“嗟夫”,意思上其实来了个转折,才又荡开一笔,拓出了一个新的天地。
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先把写“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的段落诵读一下。(生齐诵三、四两段,略)对,尽管这两段写得非常好,但这也不是作者所真正要写的,因为,这也只是一般人的普遍情感。他所要明志的地方是下面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在,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直奔主题,而要在前面先“迂回”了两下?
生5:作者是应滕子京之约写岳阳楼的,有关岳阳楼的,譬如,眼前之景等,他总不能什么都不写吧。(师点头表示有所认同)
生6:若直接写文章就写不长,没几个字了。
生7:是啊,更何况他是在“看图作文”(他没有去过岳阳楼),他写不来了,因此,只能先写写普通人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
师:你是说他写着写着灵感来了,才升华到文章结尾的主题处的?(师笑着反问)你说他的灵感是怎样来的呢?
生1:我看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这完全是起到铺垫的作用。你看,只有把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写了,才可以突出“古仁人”、也就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境界。
师:说得非常好!你已经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审美“原理”了。范仲淹能够把这篇文章写下去,完全借助的是他的道德境界!但是他为什么不直奔主题呢?古人认为,“深于文者,必敛气而蓄势”,哪怕你“气”(信念、情感、道德)越盛,也不可长驱直入,一泄无余,“鼓气以势壮为美,势不可以不息,不息则流宕而忘反……如川流迅激必有徊伏透反,观之者不厌”。(引用的古代文论教师幻灯片展示,并作形象地讲解,略)《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它的“气”是很“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彪炳千古!(这是文章中气最“盛”的地方)但是,作者没有一吐为快,而是“敛气”从普通人的视觉——人家写滥了的“岳阳楼之大观”入笔,有意走入“死胡同”,借此第一次“蓄势”。此路不同,踅回来再转自普通人的情感,这一次比之上一次可谓洋洋洒洒了,我们都以为这一次肯定要“登堂入室”了,然而又“戛然而止”,借此第二次“蓄势”。于是终于来了一个“嗟夫”,笔锋一转,“洞天别开”,尽破前题,这下子终于造成“悬河奔泄”之势,冲荡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叫做“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古人论画:“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幻灯片展示,师形象讲解,略)如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道德的珠穆朗玛峰,那么前面普通人的所见、所感不过是山腰上的几朵云霞罢了!(师边画山峰与云霞)
同学们,下面我们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段读一遍。(生齐读,略)哪位同学现在来谈谈范仲淹,谈谈他是怎样实践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课前布置的预习题)
生8:范仲淹是宋代名臣,他啊在朝廷中以“犯颜直谏”最为有名……庆历新政时范仲淹罢黜了许多不称职的地方官。  
生9:范仲淹在江淮一带救灾,每到一地就开仓赈济灾民,免除了灾区的部分赋税,还把饥民吃的野草带回来献给仁宗,并请仁宗转给嫔妃贵戚们看看,劝戒皇室不要奢侈。
生10:今江苏泰州市有“范公堤”,此堤是范仲淹在泰州任盐官时,历时四年,修建的捍海堤,此堤长150 里,解除了当地的水患……灾区中心现兴化县的人民往往以范为姓。
  (许多同学发言,略。在交流中下课铃响起)
三、收获与反思
1、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不知有几回了,每次自己都感动不已,可学生往往不买帐。这次主要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切入,课堂借助“敛气蓄势”理论运行,学生对这一经典作品的艺术成就及作者的思想境界有了深切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得益于传统文论知识(“文气”“概念”及“敛气蓄势”“原理”)的引入。不论是深入地理解作品,还是最后鉴赏能力的形成,读者都应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2、语文教学鉴赏领域知识的贫乏与应有知识的长期缺席,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面临尴尬。一方面教师因此不能透彻地理解文本,备课缺少“理”数,但问题是即使肚子里有“货”却也无法借助当下的语文知识来承载;另一方面,学生因此学习没有支撑点,不能深入,学力难以发展,可一旦老师向他们提供新知识时,却由于知识的长期缺席而感到突兀和陌生,由于知识是系统性的,尽管老师尽力地深入浅出和简化(由于没有可供教学的知识序列,这种努力可能是不科学的),他们还是感到有点“费事”。语文教学热切呼唤教育界对现有的语文知识进行厘清、扬弃,并或引入或创建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语文知识体系。新课程,新理念,可新理念靠什么来张本、诠释,旧的知识能当此任吗?因此,此番工作是当务之急,不容回避。
3、对知识的掌握教师与学生要有所区别,在广度与深度上教师都要忧于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以能运用为最高准则,除了那些基本的概念、原理之外,其它的要有所了解就行。我们也不能以掌握概念为最后目的进行教学。高明的老师是嘴上不出现知识,可每一个环节涉的都是“理路”。就此而言,本案例好些地方缺乏课堂教学智慧,课堂上确实有“过显”的地方。有些教师认为,这堂课什么术语都不出现可能较好,对此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有概念性质的知识,是不能取消的,因为它是认识的本身与再深入的基础。当然,对于本案例那些知识拥有概念的待遇,这确实需要商榷。
4、课堂教学应该大胆而适度的运用分析的手段。古代文论为分析提供了一条“出路”。古代的文学批评是“美学”的批评,是成熟个体借助经验,结合比喻等手法对文章进行理性而又不失情感、形象地阐释,这完全可以直接借鉴到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特殊的读者,用自己成熟的体验,通过形象地讲解,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5、古代文论的优缺点要一并正视。正是因为是“美学”的批评,古代文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严密与透彻,甚至,古代文论中的概念,如本案例引用的“文气”,它们的意思也是“游移笼统”的(因此严格地说还称不上是概念),因此需要受众有较强的感受力与领悟力。本案例开始的时候部分同学觉得“文气”很玄乎,难以把握,除了鉴赏领域长期以来概念的缺席带来的负面影响外,主要原因就在这里。也因此,我们若要到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汲取一些知识,应该要做一些相应的转化工作。
上面案例“收获与反思”较周详,这里就罗嗦几句。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本案例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由“文气”这个知识支撑起来,因此,请大家仔细体会“获取了某个知识,就等于创生了某块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这句话。本案例最大的收益也在这个地方,它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文本的一个知识,掌握这个知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他们提高阅读能力都是有帮助的。若我们广大教师都能够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树立课程意识,做个有心人,那么知识重构、内容研制的工作虽然艰难,但留给老师们的作为空间还是有的。
    注释:
①②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0,258-259,272.
④本文见语文学习,2004,(4).
作业
思考:请在授课后都能认真的反思:这堂课我都教了什么?学生又真的学到了什么?若你的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是支撑课堂运行的知识出了问题,请反思一下,以往你所运用的知识,哪些是有用的?而哪些可能对提高语文能力并不起必然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考试试卷
(命制者:临海市教研室林一平)
一、基本概念(24分)
1、语文教学设计就是         和          的一种操作方案,它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原理和教学目标要求,             ,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         过程。
2、教学设计能促进教学的          ,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            ,搞好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          的          整体优化。
3、语文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评价的组织 、                等。
二、简答题(24分)
   1、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3、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4、板书设计的要求
三、辨别题:(16分)
1、因为语文教材是以文选的形式编辑的,所以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不强和知识庞杂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有自主选择 “教什么”的权力。
2、语文教学目标是指语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所以教学内容无须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四、论述题(16分)
1、为什么说语文教学系统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2、试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的能力定位?
五、案例分析(20分)
1、请从教学内容角度评析自己上的一堂语文课。
2、请从教学目标设定的角度评析自己教学实践中一个教案。
参考答案
一、1、“教什么” “如何教”  运用系统的方法  分析和策划  2、系统化   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板书和媒体的设计  教学方案的编制等
二、1、答题要点:(1)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每个学习者学习语文为目的。(2)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3)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语文的知识。(4)学习者不仅向教师学习,还可以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5)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教与学的理论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6)目标是学习活动、评定和决策的驱动力,目标、学习活动、评定的协调一致。评价和修改是语文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答题要点:⑴促进学生的发展⑵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⑶适应社会需要
3、答题要点: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思考。其一根据教学的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决定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课文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深浅难度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其三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生理和心理特点、语文学习的心理等,选择教学方法。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要在遵循语文教学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教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学生学习语文服务的,这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的必须关注的。
4、答题要点:⑴板书语言要言简意赅,要求准确、规范、简洁、直观。⑵布局要合理,整齐有序,要保持其完整性。⑶突出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明确。⑷有条不紊,层层深入。⑸语言准确,画龙点睛。⑹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三、1、答题要点:因为我们的教材是文选型的,所以,语文的知识定位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一是,它的所谓知识体系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显得不成系统。二是它的所谓知识都包容在每一篇课文之中。三是知识系统庞杂。教师有权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创生,但必须有道理。必须符合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规律。目前有的教师在新课程的旗号下,教学随心所欲,“课堂里的语文教学内容随意性过大”,自己认为应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可以说是属于“不知道在教什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教师风格’或 ‘教师个性’”应该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议反思。
2、答题要点:内容为目标服务,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要根据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离开教学目标,你不管怎样去追求教学内容的精、教学媒体的新、教学方法的活,是舍本求末的行为,是无益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也是徒劳无功的。
四、1、见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 2、略
五、1、略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