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教学案例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10-20 15:31:30 | 浏览次数: 25018 次 | 栏目: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标签:语文教学案例范文,语文教学案例分析,http://www.manfen6.com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与教师理念内化方式的研究

蔡艳珠
一. 研究的背景
(一)新教育观产生新的理念
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育,应是“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教育。它植根于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其主要特征是:关注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人的个性、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方向。课程的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语文课标是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我们抓好语文教育必须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关和学习观,要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教育教学中去,并注重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对最终形成科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应时而生。
(二)新理念呼唤新教法
新理念呼唤着新的教学方法。这样,语文教师就迎来了新的挑战,对习惯的挑战,对旧的教学思维的挑战。面对着新的一切,我们有点措手不及。我们已经习惯了许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这些模式和方式简便易行,很容易操作。这些习惯和教法的问题所在,可以用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来形容“学生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新的课标从根本上转变了这些传统的做法,新的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依然沿着我们习惯了的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去做,那么新的教育思想,新的理念只能成为标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成了一句口号了。我们的思想就落后与时代,我们的教学方式就要被扔进垃圾筒了,我们就有面临着走下岗位的危险。我们应该给自己彻底洗脑。
(三)面对新教材产生的困惑
但是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的心情很复杂:一个方面,老师们很想通过课程改革打一场翻身仗;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标准,全新教材,大家是一脸茫然。怎样由等待、观望、困惑逐步走向适应?而案例是解决这些困绕我们难题的一把钥匙,是扶持我们走进新教学理念的阶梯。通过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研究,可以促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可以让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还可以分享他人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从一个典型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老师的新教学理念,可以看出课程某些理论假设的支持或反驳的论据,可以引导教师关注热点、独立思考、提高教师业务,可以追踪教师的成长的轨迹。这样可以较好地改变教师的习惯思维,避免纯粹的从理论到理论探究的偏差。让语文老师更快地实现理念的更新和角色行为的定位,从一场痛苦的蜕变中走向新生,并在教学情境不确定性、教学对象复杂性和教学预见不可复制下,提高教师观察决断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基于这些,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期盼着本课题研究能确实解决现实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二. 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是教师在使用七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形成的教学案例。什么是案例?陈钟梁老师说:“案例就是对实际情境的叙述。”一般来说,案例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的叙述。教师教育使用的案例,我们取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我们用的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在这些案例中应当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教学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中角色的感受和体验,探讨有普遍性的问题,提供教学上的经验或者教训,有借鉴意义。
本课题说的理念是指新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有关理念。这些理念通过教师案例得以呈现。从理念内化方式上看实现教师理念的更新和角色的定位,看教学方式和模式的变革。从而赋予课堂教学新的生命与活力,增进教育工作新的内涵。
2. 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的概括,要学会发展,必须做到“四个学会”:第一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方法与技能。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独立地处理问题,完成任务。第三学会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交往,一道合作共事。第四学会生存。即学会充分发展自己的品格和自主性,提高适应能力。贯穿这一理念的中学语文教育观,其较核心的要素是“四个着眼点”: 一着眼点在语文的普及教育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二着眼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三着眼点在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四着眼点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所著的《教育论》认为:“良好的学习应当是一种发展人格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发展式的学习。”
(2)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2001年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少新理念,这些课程理念,充满着前瞻性。
首先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这点看出语文的教学由重语文知识转向重语文能力,由重语文成绩转向重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由重语文本身转向重情感态度的变化。其次它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这一课程理念的提出,强调了语文的实践性,说明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关系,说明了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整体感悟的有机结合。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观念不同的是,它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变封闭为开放。变凝固、僵化为充满生机。开放的语文课程是以学生的语文经验和成长需要作为依归,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3)心理内化相关的说法。自80年代以来,心理内化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界形成的共识是,狠抓心理内化,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凡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支体的东西,称之为内化。有内化必有外化,后者反前者之道而行之,“即凡内部的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就称这为外化。我们过去常讲的物质变精神,我国清初回族学者刘智所说的“纳有形于无形”,就是内化;反之,精神变物质,“通无形于有形”,则是外化。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过程,就是内化与外化彼此结合。相互推进的过程。
新时期的教学新任务是关注在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案例”等方法,使默会知识得以外显,然后,加以分析、检讨、应用和反思,进而改进策略与行为,增进理解力和领悟。教师理念的内化是教师在学习新理念之后,在运用新课程教材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它是教师对新的教学浪潮中对教育的理念的理解,也是自身对新教育理念的潜移默化形成的消化结果。是发掘个人的潜在能力,以各种适宜的教育形式、内容进行认智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教育理念向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达成素质的内生性,从而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活动。使教师能敏锐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掌握的适当技能,灵活切实地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在实践中反思、融会贯通,以至达到最佳的教学期待。
三.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研究内容:以七年级语文实验教材(人教版)和七年级案例分析为载体,探索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与执行,研究教师行为中的教育理念内化的方式。
研究的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与研究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转化。传递教师实践的智慧,分享交流同伴的经验,构成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新元素,提供典型情境中应对策略与启示,发展教师自我反思能力,从中感悟理念学会方法,多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四.研究的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研究原则和方法:运用调查法,实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实现整体和特殊相结合的原则。运用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讨论教材 学习新课标理念
首先有目的的定出研究计划。(附件1 课题计划)“有预则立”,对这次课题研究,我们先找到一个立足点,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这样才能有始有终、有条不紊地确保研究进行到底,把握研究方向。计划关注个人的教学行为,关注新概念的落实,关注教师的观念的更新,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调,关注体现教师的行为变化,在整个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通过听课、讨论、请教、访谈、座谈、调查、查寻、总结等多种形式完成课题实际操作。
1、 确定课题研究任务
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承担者,将课题研究任务分解,落实到成员。
2、 学习前沿的课题研究文献
根据手头资料情况,搜集前沿的相关研究理论。强化对文献的学习,提升研究的理论水平。
3、 收集撰写大量的教学案例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案例的写作是本课题研究的前提,否则研究将成为无米之炊。根据研究计划,我们将组织撰写相关的20个案例,搜集20个案例。
4、 组织案例研讨活动
对案例中纷繁芜杂的现象作抽象的分析,课题组在占有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调研与实证的工作,撰写相关的研究文章。
5、 展开调查与总结的研究
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组将组织调查访谈,对实际进行量和质的总结,思考研究的成败得失。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阶段成果,深化提升课题的价值。
其次深入研究教科书的特点。人教板教科书的基本特点:
一种体系:按照综合实践活动编排课程体系。
二条线索:以语文与生活联系为外线,以培养语文阅读能力为内线。
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四项理念:提高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
五个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意,培养扎实的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统一,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进步文化的统一,使用性内容与文学性内容的统一。
认识七年级教科书的指导思想,走进新教材,是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见附件2《把握教材关注学生的发展》)从七年级的教材内容安排中看出,它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快组织单元。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语文回归自然。阅读抓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在使用策略上则强调处理好教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其中“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中还有一个富有试点特色的新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教材中尽一切可能给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不仅是学生通过群体性的探究可以互帮互学、体验知识与能力的获取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且学生得以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尊重他人的作风和习性,达成三个纬度的综合目标,并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明白了教材的特点,把握了教材使用的策略,这是对正确分析评价案例的先决条件。
第三深刻领会新课标理念。
新课标与现实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相对照,无论从宗旨、目标、内容、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新理念主要体现在它的整合性、统一说、素养论、实践观、对话式、多元化和资源意识等方面。首先,新课标较好地体现了“整合性”。它既是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又是理念与操作的整合;既是历史经验与显示基础的整合,又是国际事业与本土背景的整合。新课标的新理念更体现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说”。它们都是人的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的新理念还在于它第一次以法定的形式强调了“素养论”。作为语文课程的个性,它必须以“语文素养”为核心。“对话式”也是新课标在理念上的一个创新与突破。平等是态度,对话是途径。课程教学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的平台。新课标的新理念还在于他承认并提倡“多元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映是多元的,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是多元的。另外,“资源意识”也是新课标在理念上的又一创新和突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割裂的状况,打开视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语文课程的内涵,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社会化。特别是写作方面的生活化,更是引人注目。(附件3《创新,给写作换个步伐前进》)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 课堂观察 收集整理案例
第一、从听好课入手,记好听课时的第一手材料。通常我们听课做记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录型,这种形式如同录音机一样,如实的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思路。另一种是选择型,选择某一侧面或某些问题,或者是课堂中的闪亮之处,或者是教学中的优势所在,也可以是存在的问题等。听课中要学会察言观色,既听老师的教也听学生的学。第二、从记录的材料中,思考评价课堂教学。任何一堂课,听课者都应从教的角度去看待教者的理念、需改进的地方、需商讨的问题。更应从学的角度去看待主体发挥程度、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情况、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活动的创造性等。第三、按照新课程理念加以评价。可以说说优点或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提出研讨的问题。也可以谈需研讨商榷的问题,再把优点加以点评。也可以在每一条“优点”中,再重新加以设计,争取更好。这一阶段侧重实践操作,一方面开展听课教研活动,一方面收集撰写大量的教案,重视行动研究,占有材料。(附件4 案例1-35)收集撰写案例本着“使用和价值”为原则。这里共收集整理了35个案例。其中课题组撰写的有20个,课题组还收集了整理了15个其他老师的案例。收集的途径有三:一外出取经,课题组在2004.4.6到温岭参加了《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和课外阅读专家演示报告会》,听取中语会的张定远老师谈新课程的体验、理念和新要求,听取北大教授曹文轩的《我的语文观和作文观》;听取深圳育才中学严陵君的《呼唤心灵的日出》。于2004.4.25——26参加台州市新课程教研讨会,观摩了余伊利老师的综合活动课,陈伟时间的《伟大的悲剧》,宁波北仑刘飞跃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学习了牟锡高、徐平平、梁芳等老师的新课程理论报告。二是本组学习,多次听取陈红、陈超、盛花云老师开设的新课程新教材公开课。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讨录取可取点和有价值的思考,编写案例。35个案例中,有阅读、写作和综合型。第一阶段收集和整理编写案例27个,其中,课题组老师撰写整编了14个,收集本县中其他教师的案例14个。其中阅读课案例21个,综合性案例4个,口语交际案例1个,写作课案例2个。
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
安塞腰鼓
以学生的感悟为本
尝试与歌曲共鸣 让课堂焕发美的光辉
长睫毛的珍珠鸟 社戏
读出无穷童趣 实现自主对话
关于“质疑”的对话 皇帝的新装
读出一个“温情”的冬天
“点缀”的点播 在绘画中学语文
天上的街市 紫藤萝瀑布
绿色蝈蝈 意外收获
《在山的那边》的反思 《看云识天气》片段
综合 探索月球的奥秘(一) 戏剧大舞台
古诗长廊
探索月球的奥秘(二) 做一回小记者
写作 孩子向我要了一节作文课
听力 过故人庄
第二阶段在前期收集和整理编写案例的基础上,继续完成了7个案例。其中本课题组的7个。其他老师一个。
阅读 《感悟美的震撼 焕发美的光辉》 《音乐巨人贝多芬》
《感悟真正的英雄》 《比较中领悟》
《绝望中的生存》
写作 《敞开心灵写最真最美的文字》 《要写好作文,会想象是关键》
《给学生一支生花妙笔》
在开展听课活动中,在语文课堂观察教师理念的内化表现,坚持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看教师的理念;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样,每一个学生必然热爱教师,必然喜爱你所教的语文课程。如果你能不断地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打动学生,不断地用自己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影响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会越来越浓。二是看学生的活动;学生在一节课堂中是不是发挥了主体意识,有没有展现了参与意识,有没有在课堂中做出了姿态。三是看教师的课堂安排。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指导、辅导的作用。强调重视知识与教学概念:新形势要求教师学会关注,要建立新的课程观念,在备课中挖掘亮点,在讲课中发挥个性,教学活动以人为本,协调好减压和加压的关系,还要具有严谨的科研意识。通过听,明确知识,默会知识。
第三阶段:分析阶段 调查访谈 分析讨论
一、调查访谈
1.调查 设计调查表格,总结调查结果。(附件 5调查表格分析)本次调查着重关注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调查分析看出,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深浅不一,对新理念的内化方式也各不相同。
2.访谈 对新课程执教的老师进行定时访谈。捕捉其思想行为的轨迹,研究其教学理念的转变过程。(附件6 访谈录)
二、分析讨论
(一)讨论课堂中教师新理念体现的状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些是课题进化中关注的讨论点。(附件10案例分析)
(二)讨论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① 案例中体现的教师的主要教学思想
包括能否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否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等。
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体现的理念如“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比如《实现自主对话》一例,教导《塞翁失马》教师觉得创造性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一种途径,首先引导学生遵循基本阅读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知识统统、情感、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接着要求学生进行个人自读,然后小组合作达到疏通文句,理解文章大意的基本目标。然后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变换角色的创译。在这基础上又进行拓展迁移式的创说。这里老师的理念必须永远是一个自觉的阅读者、主动的创新者。
作文教学中的理念,写学生自己的体验,说自己的心里话。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倡个性作文。《敞开心灵写最真最美的文字》、《要学好作文,会想象是关键》、《给学生一支生花妙笔》、《孩子向我要了一节作文课》,从个性化的案例题目中,可以感受老师的思想观念上的更新。
而综合性的活动则强调发挥强大的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注重探究和研究的过程,提倡提高学生的全面的素养。
② 案例中体现的教师的课堂驾御能力
包括教学手段的革新,课堂氛围的营造,师生双边的交流,甚至教学语言的组织等。
教学手段的革新最直接的变化是进入多媒体视野。《看云识天气》、《探索月球的奥秘》、《安塞腰鼓》等案例多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上。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更是新课堂与旧课堂的一大变化。有探究有讨论的地方,必定是热情洋溢的地方。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由此窥见。
③案例中体现的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包括面对偶发事件的心理变化,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处理方式,行为展开中的不足。
《关于质疑的思考》一例子中的应急变化,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学习《秋天》一诗,学生提出牧羊女是不是在和牧童谈恋爱。《看云识天气》学生说不清楚是朝霞还是晚霞。老师在反思中疑虑,学生的提问如果是老师未曾料到的,教师如何把握?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起码可以说明老师的理念在转变,不再是拿着教参照本宣读。引发自己思考,无形中在不断地增加了处理事情的能力。
④案例中体现的教师主要育人观念
新理念下的育人有哪些新的观念呢?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解读《读出无穷童趣》案例,我们看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中创造出了富有情感的氛围,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师生交往成为了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即使学生有过错,也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引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使学生辨明方向,不断进步。又比如新课程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音乐巨人贝多芬》倡导更新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⑤案例中体现的教师思想工作艺术
包括教师在育人过程中采取的育人手段:言语、动作。育人的出发点。具体情境的设置与运用。《在课改中演活教师的角色》提到:平等的合作者 。老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真诚的赏识者 。老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 。有效的促进者。
⑥案例中体现的师生关系的协调能力,包括师生情感沟通的方式方法等。
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如《读出无穷童趣》《感悟美的震撼焕发美的光辉》《音乐巨人贝多芬》《感悟真正的英雄》《比较中领悟》《绝望中的生存》都提出在读中产生共鸣,这是一种沟通;还有如讨论也是一种沟通,在我们收集的阅读教学类案例中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式;还有如听音乐、画画也可以是一种沟通,比如《绘画放飞学生的翅膀》就是一例。
(三)讨论教师理念内化的方式,形成论文《关注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语文教学中的新理念》(见附件7、8)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得出结论 实现目标
在学习新课程、贯彻新理念、执教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理念内化的方式体现在以下几种方式:
(一) 教学资料内化
教学资料的内化过程分为加工内化型和创造内化型两种情况。
加工内化是一种初级内化方式,它仅限于对原始资料的归纳、整理,使自己能对要交给学生的东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刻的理解。书写讲议是对资料加工的一种重要形式,讲议的内容有对知识的归纳、解题方法和技巧等。这些讲议可以做为自己的备课资料,也可整理后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
创造型内化形式是一种高级内化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自己所教授的知识没有独到的见解和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知识再熟练,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教程当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即使在查阅资料后,也会觉得不满意,这种对原始资料的不满意就会激发自己不断地去探索创新。
(二) 教学理念内化
教学理念的内化往往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语文教学对象的全体性,一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性。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简单地说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现代教学思想》魏书生名言:“衡量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我讲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不在于我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而在于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 美国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敢于对权威性的观点提出疑问,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案例《实现自主对话》 作一个例子,主张创造性阅读使大部分学生进入主动阅读的状态,建立阅读信心,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力等等,无不表明新的理念的滋生暗长。《长睫毛的珍珠鸟》一案例老师向我们道出了这样设计的用意:平时学生把书本、老师视作权威,不敢更改,这种环境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敢于向权威挑战,富有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式内化
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探索月球奥秘》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明显表现两点
(1)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如何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是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大量的读书、想象、思考、感悟、观察、表达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形成了阅读能力,还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学会了学习。可以这样说,加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感悟,自行探索,自求了解……这样,通过一项项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个结论,而且通过自己能动地听说读写、思考、体验等实践活动,悟出了怎样去读,怎样去想,怎样去说,怎样去写,从而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表达方法等,真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2)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具体做法就是重视读书,重视积累,重视整体把握。克服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零打碎敲的分析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
(四)指导方式内化
指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体现以下“四性”:
(1)自主性。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思想的保守无形中束缚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落后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别、主体性的发挥。
(2)探究性。
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时间上都具有开放性。当然,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措施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例子。如《天上的街市》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着力点。先让学生自学: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观察。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已经知道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靠小组的力量来解决,最后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最后确定了这一课的学习重点。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教学目标的制订。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交流找到问题的答案,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而且特别重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学生探究中的失误;鼓励学生随时质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探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这样,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更有利于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3)合作性。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综合性活动也好,小组探究活动也好,都提倡这一点。
(4)全程性。
学生与课程文本之间应该是一种贯穿始终的积极的互动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或教案的过程。
拓展阅读和探究式学习并不完全是学生的行为,同样应该特别重视“导”的作用。“导”的方式方法很多,这种向学生提供捕捉信息的途径与向学生灌输知识是绝然不同的。另外,在探究式学习中强调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信息时代对创新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实践中,学生一般找到问题答案就算完成了任务,这远远不够,对这些知识是否理解了,自己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或独特的主张,都必须经历一个分析、处理、判断的过程。
在美国,做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活动形式。实践证明,只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中国的学生也能行。
总之,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忠实于课本的学习,学生被禁锢在课堂这一小小的活动空间,造成知识面狭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被压抑,学生创造才能没有发挥的空间。大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不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课本和课堂教学中,而应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与生活、与社会接轨。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如《绘画放飞学生写作的翅膀》的教学就是构建这一语文教育体系的尝试。
(五)课程体系内化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首先语文课程要有大视野。 即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语文课程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关键在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的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自由读写课,课外识字交流与展示,语文知识与能力竞赛,谈天说地,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场所。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最终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附件9《从案例中看语文教学过程实践内化》
五. 课题研究的成效
1.构建出实施“新教材新理念的”的理论体系,其主要成果形式为论文。其主要撰写了论文《把握教材 关注学生的发展》、《创新,让写作换个步伐前进》、《关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理念》和《从案例中看语文教学过程实践内化》等。
2.实施本课题研究二年来,课题组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综合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智慧,总结形成了多种教学理念。以案例分析引发案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几点转变。其主要观点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1)重视学生的诵读、感受和情感体验。(2)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3)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变革。(4)“人文性”在课堂教学在中得到有效关注。
3.课题组经常性地开展理论学习、举办课题讲座、参观考察、开放试验课及评课,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探索进程,教研气氛浓厚。参加课题组研究的教师在业务能力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教师新理念内化方式的总结,帮助了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了对新理念的感悟,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方向,展开教学工作。
4.本次研究意识到案例的实际价值和作用,明确认识到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六.存在的问题
(一)把握课堂教学
1. 要加强教学设计的开放性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仍将自己封闭在设计好的的教案中,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完成“设计”,把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框架之内。其实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由产生问题开始以产生问题终止,让学生成为思维的王国。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开放的、氛围、课堂空间也应是“开放”的。
2. 要注意浓化语文课的“语文味”
在听课中,感觉有的课好象很不错,但是回味一下却发现少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味”淡化了,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是让学生去讨论课文内容所提示的一些问题,把语文课上成了常识课、地理课,其实不对。课堂缺乏了一种意味和力度。所以要浓化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 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
新的课堂形式很注重课堂上的讨论形式,但是看是热热闹闹的讨论,气氛热烈,往往是几个优等生的天地,大部分学生成了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使讨论流于形式。也有的课堂教学没有真正落实知识,体现不了课堂的价值,有虚化的表现。
(二) 注意写好案例
案例都是事件或者故事。是事件就要有过程,不是平面的去分析,而是动态的反映过程。在事件中都有问题或疑难情景。所有的故事和事件不一定都是案例,但案例则必须是事件或故事,案例里都包含着问题。案例中的事件要有典型性。表现在含有问题疑难的说明意义,在教育教学上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教师案例写作要求,要围绕一个主题来写,简单的一个课堂实录是不能成为案例的,在我们收集和撰写的案例中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很有一部分是冷静地叙述课堂的过程,叙述上缺乏矛盾的冲突。论述不够具体、明确,少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景。或者丢失了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提示不明显,教师与学生复杂的内在心理状态反映不到位。在写作这些内容时,怎样处理问题来,这是最为重要的,并且相关程度也最高。问题的解决要求对所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途径和手段,能否找出相关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决定了案例的价值,有一部分案例的价值有待提升。在反思与讨论中也看到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深入分析不够,哪些恰当,哪些不恰当,便于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起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比较模糊。
(三) 内化研究
内化研究的意义深广。它从心理学的高度来解剖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消化和吸收状况。综观本课题组的整个研究过程,在归纳总结上,认识还比较肤浅。针对某一课时某一案例操作相对容易,如果要针对某一个教师窥视其成长的足迹,研究其变化规律,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并且在实践中具有充分的价值所在,本课题组还研究不够,期盼在今后的研究中更深入地思索和研究,提高认识深化理论。
七.附参考资料目录
《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2002—2004
《语文教学通讯》2002—2004
《语文学习》2002—2004
《语文课程标准》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为语文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成尚荣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8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朱芒芒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
《新课标初中语文发展性学习课堂策略》戴余金 宁波出版社 2003.5
《新课程教学资源库》赵雄辉 申建春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顾泠沅 《教学实验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变革的力量》[加拿大]迈克.富兰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高文《教育技术通讯》 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