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英语学习英语教学英语论文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初探

11-01 11:08:34 | 浏览次数: 70918 次 | 栏目:英语论文
标签:英语论文,http://www.manfen6.com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初探,

摘要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核心。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就是变传统课堂上的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堂内容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的思考、练习课堂所学内容并最终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本文主要立足于联系初中英语教学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文化差异、教学艺术及教学评价方面探讨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关键字 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文化差异 教学艺术 教学评价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将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以来,英语作为一门全球化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例如英文书籍、电子词典、复读机等各种教育器材的热销,各种教育机构组织的英语培训和考试,无形中已经使英语教育形成了一个巨大教育产业。为此,英语教育也日益成为教育中的焦点。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水平,这就成了我们教学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急中之急。根据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编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由于词汇量大,语法及语言点较散,很多老师都觉得很难上,学生亦学起来也吃力。确实,要照着书本单纯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对与老师来讲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却是比较困难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如果只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他们只得到了一个行囊,如何变得聪明却被忽视。这在当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推行创新型人才的年代里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况且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或知识的编排并不适合每个学生,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不迷信教材,能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的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更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更生动,更吸引学生,做到用活教材,激活学生,那势必会活跃课堂。

例如:在学习Homes Around The World(FUN WITH ENGLISH 7B,Unit2)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英文名不熟,我把其中的4篇短文分成4个部分,每上完一篇,便将后面的B、C部分中相关的内容穿插进去进行练习巩固,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在4篇短文及练习都结束后,我又让学生找出其中的Furniture,并将其归类(类似Vocabulary PartB,),然后我再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中的Furniture,并按照Vocabulary,PartB的格式进行练习,接下来,我给学生留了一份自主性的作业,即描述My Real Home与My Dream Home,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对照完成,然后将Main task 中的内容进行疏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表格,模仿Simon的文章写一篇My Dream Home。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组,教学同样进行了3个课时,但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有关居室的用语,而且他们也能用更丰富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居室、并能初步使用对比的形式来表现相关内容。

二、 创设英语氛围,回归生活空间

英语是一门语言,它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作为一门语言课,英语课注重的不应该只是些单词、词组和句子,而应该更注重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这些单词、词组和句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教具、学具、课本等)和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录音、微机、录像等)在辅助教学上的不同特点,按照教材需要组合教学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变抽象为直观,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这种教法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在学习Countries and capitals (Fun With English,7B Unit1)时,我用幻灯片投影出Mount Fuji,the Statue of Liberty等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在具体情景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能将具体的语言运用到的英语的语境中来。又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时,我自作了一些Flash动画,充分利用动态的画面揭示知识的关键环节——正在进行,这样既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又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态的语境中学习知识,并能在此情景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哑剧等手段把一切必要的事物表达出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教授新单词surprised(惊讶的)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英语小故事,在故事中插入了这个单词,并在讲到该处时作出惊讶的表情,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单词的意思。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参与性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爱玩的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猜谜活动、操作活动等,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英语教学活动的娱乐性与语言情境的真实性,营造一种讲英语的氛围。例如在学习right、left、back等表示方位的单词时,为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英语教学活动的娱乐性与语言情境的真实性,营造一种讲英语的氛围。我便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增加了一个extention activity,口令游戏。在教学时,我首先作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同参与绕口令的游戏。在活动中我不断的发出:Attention、Turn left、Turn right、Turn back……,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通过集体的纠错,不但掌握了表方向的单词,同时还复习了祈使句的用法。

三、 借助生活经验,活用文化异同

英语是一种文化,一种与英美历史传统和现实场景相联系的文化,教师在教学时应避免将其曲解为一种纯粹的语言,一种失去了内在灵魂的工具性语言,而应该是一门与英美国家的历史与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语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使学生知语言,还要使学生知文化。

在学习WHAT’S IN A NAME? (JEFC, Book 2A, Lesson 2) 时,我不仅和学生一起比较了中西方命名的不同,还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比较中西方人称呼的不同。如:我们平时常听到学生称呼他们的老师为“Teacher Li”(李老师),“Teacher Chen”(陈老师),即便对外籍教师也是如此称呼。其实,这是不符合英美人习惯的。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于称呼。一般来说,英美人称呼中小学的男教师为“Sir”,女教师为“Miss”,如果是大学教师则为“Title + surname or given name”,即“头衔 + 姓氏”或者直接叫对方的名字。例如:Professor White(怀特教授),Dr. Green(格林博士)等第。

但不管英语和汉语之间有多少不同之处,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却有着众多相似和相通之处。例如:英美人极不喜欢13,这是因为《圣经》中记载的出卖耶稣的犹大就是他的第13个门徒。在最后的晚餐中坐在第13个的也是犹大。而我们中国人极不喜欢数字的是4,究其原因是汉语中“4”与“死”谐音。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英汉之间的差异,而忽视英汉之间的相同,其实教学中把握着英汉之间的相通之处 ,一些难讲难练的词汇、语法、习惯用语也就迎刃而解了。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不少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然而碰上难点就用习惯用法、固定搭配之类的话来解释 ,显然是老师不动脑筋的搪塞之词,学生也不会满意这种答复。英语中有许多令人头痛的介词用法大都可以用思维的一致性来解释:如“我在第一中学教书”这个句子中的“在”有人用“in”,有人用“at”,中国人和英美人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如果吃、住和工作都在这个学校,那么你的活动天地就基本上限定在这个范围内,自然要用“in”了。如果仅在该校教书,不在该校吃、住,那么上完两节课就走的你肯定只把该校当作空间中的一个点罢了,自然要用“at”来表示。

四、 走进学生心灵,讲究教学艺术

教学过程不但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有认识成分也有情感成分。加拿大籍华裔心理学家江绍伦就曾说过:“教育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一个好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以及他们内心的丰富世界,而不是诸如教材、教法、作业、分数等没有生命的东西。教师应该“爱学生之所爱,想学生之所想,错学生之所错,乐学生之所乐”,充分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师生双方产生默契,教与学的目标统一,态度一致,进而形成教学合力,课堂才会进入一个相容而和谐的世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效果最优化的境界。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  课程  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