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本文采取“文言美文六步诵读法”来教学,六步为:初读课文,疏通句意;吟读课文,引情入境;研读课文,理解文意;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展读课文,飞扬神思;背读课文,积累语言。其核心就是强调“以读为本”。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3、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学则须疑”,疑能增进兴趣,疑能获得真知,心中有疑,才会探疑,主动探疑才会科学释疑,在这个过程中,将充分突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比较阅读,迁移拓展。阅读两篇短文,要在比较中弄清它们在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有何异同。这样联系起来思考,将会更有启发性,同时还可以由此及彼,联系生活,进行必要的迁移拓展。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避免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课和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构思】
1、导语激趣,导入课题。激趣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多种多样,可由孟子众多的名言警句说起,可由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导入,可讲孟子的生平故事,……总之,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句意。辨析疑难字词句,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互相解疑,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解决。
3、吟读课文,引情入境。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
4、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在研读探究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读。速读知大意,细读明道理,在范读、齐读、对读中质疑发问,探讨解疑,挖掘课文内涵,明了作者观点,懂得作者所讲的道理。
5、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一赏其严密的逻辑思路。二赏其恰当多样的论证方法。三赏其精辟生动的论证语言。四赏其独到铿锵的政治见解。
6、背读课文,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诵中有思,思中有获。此项任务可延展到课外完成。
7、展读课文,飞扬神思。由此及彼,联系自我,链接生活,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从语文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
【课堂实录】
一、导语激趣,引入正题
师:同学们,我们在讲“诸子百家”时,常提到“孔孟”二人,这里的“孟”,就是“孟子”,大家对孟子知道多少?
(以问题导入,考查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和筛选处理资料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
生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为“亚圣”。
生2: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功立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提倡“仁政”“王道”的治国理想。
生3: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此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师:同学们收集资料能择其重点,不错。对于这样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师,你知晓他哪些流传千古的精辟言论呢?
生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