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05-17 03:44:15 | 浏览次数: 56318 次 |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标签:数学教学案例范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http://www.manfen6.com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两个教学片断引起的思考
  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支菊芳
  现今我们教师无论是上评优课还是公开课,多媒体成了课堂中的主角,而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志之一,也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是否应用作为一个评价内容。一时间,“今天,你用了多媒体了吗?”这句话成了教师口中的时髦用语。诚然,它进入课堂,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但在数学教学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是否都必须用这个“时髦”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呢?现以苏教版第六册“轴对称图形”两个教学片断为例:
  案例一:
  师: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1:是轴对称图形。
  生2: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分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那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让电脑来帮帮忙,看看它对折后的情况,好不好?
  屏幕上显示这样的操作过程: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对折,折痕两边的图形不重合,再沿另一条对角线对折,折痕两边的图形也不重合。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不是。(教室里学生的回应声稀稀疏疏的)
  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部分学生:因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部分不重合,所以它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满意地点点头,继续下一环节的教学。
  案例二:
  师: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有说是,有说不是的,意见不一。(这和第一个教学过程差不多。)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啊。那我们动动手来亲自验证你们的结论好不好?
  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有沿着两条对角线对折的,有沿着平行四边形两条底边的中心线对折的,有拿起剪刀剪起来的。学生边操作边互相交流:不是轴对称图形呀,可看上去好像是的呀。
  一会儿,拿起剪刀剪平行四边形纸的生1大声喊起来:“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目光焦点都到了他的身上。)
  师:请你上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大家请看,我沿这条对角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把这两个三角形这样一叠,不是重合了吗?(这位学生把两个三角形转成了一个方向,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了一起。)
  师:是呀,现在这样一叠两个三角形是重合在一起了,那其他同学同意他的结论吗?
  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生2站起来质疑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而生1是剪了以后,还把三角形翻了个个儿再重叠在一起,这样能算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是呀。我们再把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理解一遍,然后说说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的主要争论焦点是“折”还是“剪”。争论结果是全班一致同意:平行四边形随便怎么折,都不能使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而生1是把图形剪下来后,再调整两个图形的位置后重合的,这样不符合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所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反思:
  案例一,老师让学生看着电脑里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个过程: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其中一条对角线对折,两边的图形不重合。这一过程,学生只是有了视觉上的感受,表层上的认识,却缺少亲身体验、探究、领悟这一环节。有句话说得好: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那这一内容的动画演示,让学生看见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呢?课后,我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了一下,还是有学生坚持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在他的理解中,对角线两边的三角形大小、形状是一样的。是呀,他没有经历“折一折”的体验,学生内心就难以认可这个结论。
  案例二,老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验证,在折、剪、重合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了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首要条件是“折”,然后再看“两边的图形是否重合”,特别是其中一位学生在通过“剪改变方向重合”,然后他确定: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结论的质疑、辩论,这个过程,不是教师预案当中的,而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意外生成,我不由叹道:“精彩,真的是无法预约的!”而这精彩是由开放的课堂、学生深一层次的探究带来的!学生在经历这种怀疑、操作、讨论、辨析的多角度的思维碰撞后,真正理解了“平形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结论。很显然,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远比电脑动画演示要实在的多,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真正得到了凸显。
  毋庸置疑,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恰到好处地在课堂中使用,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提升数学课堂内涵和质量,但我认为要用的有的放矢、用在刀刃上,即真正体现它的技术性、经济性和不可替代性。例如在教学圆柱体有几条高时,通过动画效果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圆柱的无数条高,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达到的,体现了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优越性。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最可行的、最适合教学内容的媒体方法,而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得用多媒体,非得赶这个“时髦”,因为,形式只是外在的表现,内容才是实质。因此我们要辩证处理好现代教育媒体和传统教育媒体的关系,让二者协同融合,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灵动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