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比例尺》教学案例

《比例尺》教学案例

06-20 04:58:52 | 浏览次数: 69018 次 |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标签:数学教学案例范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http://www.manfen6.com 《比例尺》教学案例,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6页《比例尺》
  教材简析:
  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比例尺既可以用数值表示(数值比例尺),又可以用线段表示(线段比例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因此它可作为比的应用来教学,学会求比例尺。同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成比例的,所以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就可列比例来求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2、使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竹山县张振武小学校园规划图。
  师:我们这么大一个校园,怎么就能画到这张纸上呢?
  生:按一定的倍数缩小。
  2、出示中国地图
  引导学生猜想这张地图是把中国领土缩小了多少倍,多媒体课件突出显示1∶6000000,让学生说出是缩小6000000倍。
  师:1∶6000000中的1和6000000分别表示什么?
  生:1代表图上距离,6000000代表实际距离。
  师:这两个距离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
  生:以比的形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分别作为比的前项、后项。
  3、揭示课题
  像这样的比,我们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比例尺(板书课题)
  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感悟了比例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还激发学生的思维,具有一石三鸟之功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联系实际,探究比例尺
  出示条件:在学校的规划图上,量得两栋教学楼间的距离是9厘米,而实际距离是18米。
  师:根据给予的条件,你想知道什么?
  生:比例尺。
  让学生探讨、交流、求比例尺的方法,并作汇报。
  (1)统一单位,把实际距离的单位“米”,转化成图上距离的单位:厘米。
  (2)求比例尺的过程就是:化简整数比。
  根据学生的解答发现比例尺也可写成分数形式。
  2、动手实践、验证
  出示十堰市地图,同步出示如下信息:
  十堰→竹山全长120千米
  竹山→竹溪全长60千米
  根据所给的数据求出这幅十堰地图的比例尺。
  学生会发现,因缺少图上距离而无法求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课件展示量出图上距离的过程,并得出测量结果。
  十堰→竹山20厘米
  竹山→竹溪10厘米
  学生计算、汇报结果
  练习: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师:这题要我们求什么?
  生:图上距离。
  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评: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全程探索,合作交流,加深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从而获得求比例尺的方法,符合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上面所学的比例尺,它的前项、后项都是具体的数,因此,我们把它称作为数值比例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比例尺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你们想认识吗?
  (1)认识线段比例尺。
  用投影仪出示教材第6页中的一幅地图,学生观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然后,全班交流。
  ①在地图上,有一条线段。
  ②在线段上标注的有数量。
  ③数量单位是千米,这个数量应该指的是实际距离。
  ④这条线段就是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师:这种比例尺的实际距离我们知道,图上距离是多少?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生:量。
  指名学生上前来量出线段的长度,让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1厘米。
  让学生说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2)应用
  在这幅地图上标注了两个城市:长春和沈阳,你们能计算出长春和沈阳之间的实际距离吗?
  ①交流方法。
  ②计算。
  ③交流计算结果(结果有可能有不一样的,让学生找出不一样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在操作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尽可能避免错误和减少误差)。
  (3)把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
  评:通过拓展和应用环节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反思,评价总结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
  评: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思想、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进一步领悟和吸收,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发展。
  总评:纵观全课的教学设计,渗透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落实“三维目标”的意识,具有“趣”、“巧”、“实”等亮点。
  

《《比例尺》教学案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