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高三语文课后练习《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

《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

11-01 12:03:33 | 浏览次数: 78718 次 | 栏目:高三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高三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

 

  今天www.manfen6.com小编分享的是《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同学们。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  ?枭?  ? 朗?  ?琅?  ? 蛊?  ?盅?  ?

  燥?  ?噪?  ?躁?  ? 迢?  ?诏?  ?苕?  ? 褐?  ?竭?  ?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钟爱 喜爱

  ①陈赓大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______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

  (2)飘零 飘落

  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______时,就能将我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

  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______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

  1.结合课文,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指代对象。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2)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2.作者引用《橘颂》《招隐士》、无名氏的诗句,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3.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出“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第二段中说“当然也可以”,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5.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6.作者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把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从而富有感染性启发性。根据以上观点,完成下列问题。

  (1)“高树”的暗示性是什么?

  (2)“高木”的暗示性是什么?

  7.在习惯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为什么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而“木叶”却比较常见?

  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漂泊(bó)   不落于言筌(quán)

  B.皎皎(jiǎo)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桅杆(wéi) 蛊惑人心(ɡǔ)

  D.寒砧(diàn) 迢远(tiáo) 接踵而至(zhǒn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密 灼热 歧路 箫瑟

  B.聒噪 纱锭 漂零 沼泽

  C.传诵 涔涔 饱满 关键

  D.钟爱 潜藏 捣衣 干躁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 遏止 艰苦

  B.消失 遏止 坚苦

  C.消失 遏制 艰苦

  D.消逝 遏制 坚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阿巴斯与穆巴拉克讨论了重启巴内部和解对话的相关议题。阿巴斯说,埃及方面保证将继续周旋,力争促使巴内部和解对话尽快展开。

  B.中行近日与泛美开发银行IDB签约了贸易融资便利项目协议,此协议旨在解决国内企业开拓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市场的过程中的融资和担保问题。

  C.由于朝鲜当局无法保证必要的粮食供给,朝鲜居民很难度过这个冬天。另外,朝鲜年后将迎来金正日67岁的生日,在准备节日所必需的特别食品方面朝鲜捉襟见肘。

  D.该项目产品实现产业化后,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将真正掌握技术主动权和制高点,LED芯片生产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国内甚至国外的LED封装产品价格下降将马到成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悉,新基地建成后将会为驻中东以及亚洲的美军提供讯号及情报。其实,一方面美军靠卫星大肆获取他国情报,另一方面也紧紧盯住其他国家的卫星动向。

[1] [2] [3] [4]  下一页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