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11-01 11:58:42 | 浏览次数: 34318 次 | 栏目:高三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高三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说木叶》导学案,

 

  下面是由www.manfen6.com小编分享的是《说木叶》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初步感受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艺术特质,学习提取知识要点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探究式学习,由整体阅读引向深层阅读,由课内精读拓展到课外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筛选有效信息,提取知识要点,是重要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课文长而难,训练提要能力有相当的困难。本课教学重在语言操作,通过指导与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提要的基本要领。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围绕下列问题预习课文:(1)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征和艺术效果。(2)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

  2.从网上查找一些描写落叶的诗文,比较一下不同作品中的“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情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和把握内容要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

  【导入新课】

  讲解知识,明确能力要求:

  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一种把厚书读薄的本领,也是现代化社会非常需要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根据解题需要分辨哪些是必要信息,哪些是多余信息。必要信息是指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如指向和表明作者观点和理由的设问句、主题句以及过渡句,特别要注意把握句中的主题词、关键词。多余信息是指围绕中心句、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解说或加以对照、衬托、旁证的语句。提取有效信息的关键是进行语言分析,分清一群句子中谁说明谁,谁证明谁,排除掉描述语、阐释语、对照语、映衬语、连接语,将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或关键词提取出来。

  【能力训练】

  (1)围绕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一小题,在课文中勾出重点句,标出关键词,展开课堂讨论。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提示:设问句,提示问题点,指向作者的观点。

  “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提示 :自问自答,主题句,表明作者的观点。“秋风叶落的季节”是关键词,说明“木”的适用场合。“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总体说明‘“木”的艺术效果。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提示:主题句,表明作者的观点。“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是关键词,说明“木”的艺术特征。“第一个”是序数词,在文中起线索作用,通过这类词语可以找到作者行文的语言线索。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它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提示:重点句,揭示“木”何以会有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具体说明“木”“含有落叶的因素”的原因。“疏朗的形象”是关键词,是“含有落叶的因素”的形象化。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线索句,指向作者的观点。“又”“还”“第二个”同上文照应,形成清晰的语脉。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提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两个关键词概括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它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提示:重点句,“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 “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是关键词,具体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提示:重点句,进一步说明“木”的艺术效果。

  (2)用关键词组合答案,完整而准确地回答第一小题。

  问题: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征和艺术效果。

  能力要求:

  综述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整合的能力,要求用简洁而连贯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简洁,连贯,完整,是三项具体要求。课上训练可要求学生根据这三项要求回答问题并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

  在古典诗歌中,“木”适用于秋风叶落的季节。“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形象疏朗,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个艺术特征是有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能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的艺术效果是

  能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使读者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3)自学讨论,解决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二小题。

  问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木”有疏朗的意味,“叶”有绵密的意味。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

  第二课时

  【课堂讨论】

  古代诗歌中的“木”字,为何会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诗歌语言的特质)

  重点句:“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富于感染性启发性”

  知识要点: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联想的意义。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木”使人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说明它有木质的形象色彩。“木”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在人们的想象中,“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好像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暗示着“落叶”。

  “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丰富多彩一言难尽”,是说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能够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丰富多彩一言难尽”是读者创造性想象的结果。例如“木”使人想起掉了叶子的树干的“疏朗的形象”(视觉感受)(“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叶”使人想起“窸窣(听觉感受)飘零(视觉感受)透些微黄(视觉感受)”的“干燥(触觉感受)”的叶子,甚至感到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综合感受)(“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不但能够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而且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例如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纯是读者的内心体验(心觉感受)。

  【能力拓展】

  1.课文说,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比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更显得空阔”。品味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谈谈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为什么会引起“悲秋”的情感。

[1] [2]  下一页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