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273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二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Section targeting


内容预览: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1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2分 ( )
A.泄气(xiè) 竹篙(gāo) 拂晓(fú) 晨曦(xī)
B.仄歪(zè) 腋窝(yè) 箱箧(qiè) 憧憬 (chōng jǐng)
C.阻遏(è) 荒谬(miù) 绥靖(suí jìng) 疟子(nüè)
D.琉璃(liú lí) 寒噤(jìn) 杀戮(lù) 瓦砾 (lì)
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书写有误的字,请改正过来:4分
A.馈退 尖利 地窖 眼花瞭乱( )
B.消耗 张皇失措 撇见 应邀( )
C.吆喝 匍伏 缀满 精疲力竭( )
D.当然无存 蜿蜒 赃物 血腥(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寒噤:因感冒而打寒战。
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C.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D.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2分 ( )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③圆明园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④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要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A.比喻 比喻 反问 夸张 B.拟人 比喻 设问 反语
C.比喻 拟人 设问 夸张 D.拟人 比喻 反问 反语
5.原文填空:3分
①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______。
②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______的博物馆。
③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______。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毛泽东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B.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部分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C.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老人形象,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色。
D.西蒙诺夫的《蜡烛》赞美了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悼念红军烈士英灵的烛光在坟堆上闪烁,富有诗意。
7.文学常识填空:4分
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 、 。
②《芦花荡》的作者是 ,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
小说 《 》 。
③《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 国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 和《九三年》。
8.给下则新闻起个标题:2分
中新网7月22日电 中国今日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约11时03分53秒,日全食带从浙江的舟山群岛入海东去,此次日全食奇观结束。
全食带在早上8点左右自西向东经过中国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区,全食带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日偏食。
最精彩的日全食基本出现在上午9点多钟。
日全食期间,从西藏东南部一直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佳观测地带,以阴雨天气为主,天空状况不太理想;而华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天气相对较好,能观赏到日偏食。
标题: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9分)
课内阅读(一) 17分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而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9.上文A、B、C、D四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4分 ( )( )( )( )
10.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 3分
11.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1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2分
1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2分
14.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穿插议论。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 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2分
课内阅读(二) 12分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 )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6.文中括号内所填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2分
A.郑重 肃穆 珍爱 B.规范 严肃 珍爱
C.庄严 严肃 珍贵 D.庄严 肃穆 珍爱
17.“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这句话怎样理解?2分
18.“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9.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2分
20.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分析第①段中运用“跪”、“蹲”等动词的作用?第②段中“深深”一词的表达效果?4分

Section targeting

课外阅读(一) 12分
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团中有一位牧师在事发当天--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恐怖: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
他打扮得很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这身打扮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美,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

[1] [2]  下一页

TAG: 年级语文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