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综合知识古诗阅读教学要致力的三件事:诵读、发现与想象

古诗阅读教学要致力的三件事:诵读、发现与想象

11-01 11:49:12 | 浏览次数: 44618 次 | 栏目:综合知识
标签:综合知识,http://www.manfen6.com 古诗阅读教学要致力的三件事:诵读、发现与想象,
只要是语文,就离不开朗读。诵读是阅读鉴赏的基石,尤其是古诗。诵读还要伴随着思考——发现式的思考,否则“读而不思则罔”。古诗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和概括力,所以,古诗阅读教学总少不了空白填补,这就需要安排想象。为了说得更具体实在些,下面以笔者4月8日下午执教的《归园田居》为例来谈谈。
一、诵读的多样化与立体状
目前的一些阅读课堂,要么诵读形式单一,要么诵读指向与要求不明,读往往没有效果。我们可以考虑诵读的多样化与立体状。
《归园田居》就可以这样进行诵读
1、素读:咬准字音,读出节奏
这里的“素读”,指的是不带感情的读。这样的“读”要求单一些,容易落实。
课堂实施中,学生生成了两个字音问题:
一是“守拙”的“拙”念成了二声。我让学生查工具书更正。
二是“荫”是读四声,还是读一声,有些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由义定音,顺利解决。
至于节奏没出现问题。要么是二一二式,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要么二二一式,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品读:体味情感
古诗阅读最核心的目标便是“情感”理解。
为了体味《归园田居》的情感,我择取品读法,基本的就是抓诗眼进行品读。
先让学生在如下的导引中占据阅读的至高点:
荀子在《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登高而超,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远。这句话给我们读诗、读文一个启示,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高度从哪里来,标题、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涉及多了,就从标题开始。
“归园田居”怎么读呢?是什么意思?回答了什么问题?有一个字最重要,你认为是哪个字?这个字是如何领起全诗内容的?
这系列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梳理内容(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确立品读核心点:“归”。
学生梳理出“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三部分后,笔者再次安排学生读。这一次读有变化:
女生读:“归何处”即“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
思考与交流
(1)这一节,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可否描述一下?
生答:乡村生活图(田园风光)。感觉是:优美、宁静、和谐。
学生描述。
(2)选了一些什么样的写景角度,用了什么写景方法?
①动静结合②远近结合③视觉听觉结合。
写景方法是“白描”,做到了: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
(3)诗人为何对平凡简朴的田园景象如此津津乐道?
笔者要求学生用诗句回答,学生回答全面准确。
【朗读设想】这一部分安排女生读,考虑到女生声音甜美柔和,不仅与“田园风光”意境特点吻合,而且利于调动联想与想象。
男生读:“为何归”即“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
先弄清“从何归”:
(1)从何而归?
生答:官场
(2)诗人把官场比做什么?
“尘网”、“樊笼”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厌恶(憎恶)。
(4)诗人把自己喻为什么?要表达什么?
生答:“羁鸟”、“池鱼”。
生答: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再弄清“为何归”
(1)“适俗”的“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生答:送往迎来,你争我夺。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3)既然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做官?
这是难点,笔者作了如下投影:
陶渊明家世与经历: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经历: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法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学生归结原因:
1、做官是由于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壮志。
但为官艰难,难伸志向,还做背良心的事。一个“误”字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
【朗读设想】这一部分安排男生读,主要考虑到男生要理性些,有些贴近陶渊明的男性角色和反思心理,利于体味其后悔与无奈之性。
齐读:“归何处”即“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复”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答:轻松、愉悦。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朗读设想】这一部分安排男女生合读,一可表情,二可造势。
3、美读:演绎情感
(1)怎么读“归何处”这一部分呢?
讨论意见:一要读出景物的美(纯朴、宁静、和谐),二要读出情的深(如释重负,轻松自然)
女生复读。
(2、)怎么读“为何归”这一部分呢?
讨论意见:一注意“本”字(出于本心,心甘情愿),二要把握好“误”(后悔与憎恶)、“鸟、鱼”(兴奋与自在)。

先抽两位学生读“误落尖网中,一去三十年。”最后教师范读。
男生齐声复读。
(3)如何读“归如何”?
讨论意见:把握好“无”与“有”(清静、闲适)、“久”“复”(苦闷与欣喜,读得缓慢而放松)
全班复读。
要提的是,这一部分内容与“品读”是合而为一的。
4、扩读,读诗读人
我告诉学生,要了解一位诗人,读一篇是不够的,所以我在“作业设计”中留下了这样一个作业:
下周利用周日搜集《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录并写简要评点。
还为学生们投影了如下资料:
跳出诗外读诗人:
(1)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自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2)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而这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和伟大。——学者叶嘉莹
(3)七律赞陶潜
君子固穷归园田,赋诗饮酒五柳前。
不为五斗折腰米,只图南山赏菊闲。
烟销云飞人已去,流传后世有佳篇。
沧海桑田逾千年,梦里犹寻桃花源。
再回诗中读诗人,让学生进行如下话题讨论:
读了《归园田居》组诗,你认为陶渊明是怎样的人?
学生主要从“诗人”和“隐士”两方面来交流。
这样的“读”,不仅多样化,而且由课内到课外,由诗到诗人,让学生扩展了眼界,丰富了阅读内容,提高的精神境界。
二、引导学生在诵读与思考中发现
如研究“归何处”中写景部分时,学生就有如下小发现: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属于前后(方位)结合。这算是个小发现。
又如在研究诗人陶渊明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陶渊明的“四无四有”,具体内容如下: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无”的是适应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热爱自然的本性。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无”的是世俗的虚伪机巧,“有”的是真诚拙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无客套与应酬;“有”的是“余闲”,有充分的时间劳作、读书、写诗。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樊笼”的禁铟与网罗,“有”返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三、在诵读中展开想象翅膀
如学生在诵读“田园风光”部分时,笔者让学生闭目听老师描述,然后在头脑里再现画面:
驻足方圆十余亩的田地间,错落着几户人家,草屋八九间,沐浴在一片金黄的晨光中。虽少了城镇的热闹与繁华,却有难得的宁静与朴实;虽有一点寂廖,但却有一点诗意;屋前,蜿蜒的榆枝、柳条交错落在后屋檐上,桃花、李子花都盛开庭堂外,给原本的美景增添了几分姿色。
不觉夕阳徐徐西下,眺望乡村已显得模糊,一缕缕的炊烟弥漫在乡村的上空,被夕阳余晖映成了金黄色;在地里劳作了一整天的人儿,正扛着锄头,哼着歌儿回家去。夜幕降临,乡间亮起了星星灯火。
不知谁家的狗在巷中吠,夜更静了;
不知谁家的鸡在树梢头叫,天已亮了。
于是,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这样做,还不具有自创性质,所以笔者又安排了如下两个练习:
一是将田园风光部分改写为散文。下面是学生的写作片断:
片断一:
宅房四周有十余亩土地,住宅就是那八九间衰破的草屋。从近处观,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榆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眺望远处,众多村庄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依稀可见。袅袅青烟如轻丝般在空中飘着,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边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深巷中狗儿吠叫的声音,鸡在桑树顶上的打鸣声,人儿在厨房里忙活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自由快乐的乐曲。(高2012级10班唐悦)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  

《古诗阅读教学要致力的三件事:诵读、发现与想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