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小学语文学习小学五年级语文辅导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堂教学实录

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堂教学实录

11-01 11:51:25 | 浏览次数: 65218 次 | 栏目:小学五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小学五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堂教学实录,

 

  【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堂教学实录是www.manfen6.com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 了解毛泽东,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听着这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熟悉的旋律,看着画面中这久违的亲切的面庞,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毛泽东。(板书:毛泽东)谁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和你收集的资料,或者也可以联系刚才的那首歌,谈一下你对毛泽东的印象?

  生: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他是一位伟人。

  生:学习了《长征》,我感觉毛泽东还是一位诗人。

  师:是的,毛泽东是诗人,是伟人,他也是军事家、书法家,让我们通过一组资料在读中进一步了解他。(播放课件)

  师:诗人毛泽东,他的诗词磅礴大气,他在《长征》中写道: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他在《七律.到韶山》中写道:

  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师:伟人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庄严宣布: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开国大典上他向游行的队伍回首问好的形象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生: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师:军事家毛泽东,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的十六字方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生: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师:书法家毛泽东,这是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题词:

  生: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师:这是他在中南海新华门影壁上的题写的

  生:为人民服务

  师:看着,读着,你想说什么?

  生:毛泽东真了不起。

  生:毛泽东多才多艺。

  师:是呀,在老师的心中,毛泽东确实很了不起,他叱咤风云,统领三军,受万民拥戴,就像课前我们在歌中听到的那样,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是人们心中不落的红太阳,他是诗人,是伟人,是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可他毕竟不是圣人,他也有着凡人的情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去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二、 明确本课目标,检查预习:

  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学会预习是我们小学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谁会读?

  生:勋鉴 殉职 奔赴 尊重 踌躇 黯然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中国的词语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请同学们试着体会,齐读一遍。

  师:谁能用上一两个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生: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争中光荣殉职,毛泽东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同意将爱子葬在朝鲜。

  生:毛岸英在朝鲜战争中殉职,毛泽东踌躇过,但还是在电文稿上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决定将儿子葬在朝鲜。

  师:你的概括能力很强,学会概括也是我们小学高年级的同学必备的素质。这篇课文该怎样学,学什么呢?老师根据单元的导语和课文的连接语,给你作了归纳,(播放课件)请你读一下。

  生:怎样学: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学什么:1、了解文章大意。

  2、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的伟人胸怀。

  3、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师:明确了目标,我们一起加油,老师希望每节课同学们都能有新收获。

  三、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师:我们来看课题,齐读: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忠骨“是什么意思?

  生:忠臣的遗骨

  生:忠臣的遗骸

  师:课文中指谁呢?

  生:毛岸英(播放课件)

  师:对,同学们看这就是毛岸英烈士的遗像和他的墓碑。

  师:为什么说是忠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三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播放课件)谁来回答?

  生:因为毛岸英是为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的,所以说是“忠骨”。

  师:在预习中,老师布置同学们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有理解“勋鉴”这个词的吗?

  师:理解得很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查阅工具书

  师:很会学习

  师:“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电文稿上的这一行字触目惊心,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使整日牵挂朝鲜战事的毛泽东主席国忧中又添家痛,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课文,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划出自己深受感动的或特别喜欢的部分,把你通过语言文字读到的信息简单批注在旁边,待会儿和同学交流。

  师:看着同学们静静读书,写写划划真是一种享受,老师都有些不忍打断你们了。谁能起来交流。

  生:使我深受感动的是这一段:(播放课件)从收到这封电报起,这次怎么会……我的体会是毛泽东得知自己心爱的长子牺牲的消息后,他很悲痛。

  师:你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信息,真了不起。毛岸英牺牲的时候年仅28岁,而毛泽东主席当时已年近六旬,亲人突逝,生离死别,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呀?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怀念母亲》一文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播放课件)请你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季羡林中年丧母孝感天地。但人们却认为在人生的三大不幸中哀大莫过于老年丧子。(板书: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痛如万箭穿心,使人撕心裂肺

  生:肝肠寸断、痛彻肺腑、心如刀绞、悲痛欲绝、茶饭不思、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师:可任凭我们用怎样的词语也形容不出这丧子之痛有多深,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些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来。

  师: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听了他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新感受?毛岸英的不幸牺牲,使毛泽东主席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凝望着窗外那已经萧条的柳枝,他在心中默念着庾信的《枯树赋》:

  生: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师: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吟《枯树赋》,老人生悲,老师也想读读这一段,你们读电文稿上的这一行红字,

  生: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师:从收到这封电报起,……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这次怎么会……

  师:读出了一位父亲的丧子之痛,很好,谁接着交流,你深受感动的部分?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我的感受是,岸英已经牺牲了,毛主席像儿子活着的时候那样在叫着儿子的名字,好像能唤回儿子,他的心里一定在流泪。

  师:真了不起。思儿心切才声声呼唤,无比悲痛,(板书:无比悲痛)才情不自禁,主席呼唤着长子的名字,心中有多少话想对儿说,他想说,岸英,岸英!

  生:你真的不在人世了吗?

  师:他想说:

  生:岸英,岸英啊,你真的丢下为父一个人走了吗?

  师:他还想说:

  生:你就这样走了,你可知道我有心多痛

  师:可任凭我们怎么呼唤也无法体会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师:人死不能复生,沉浸在悲痛中的毛泽东主席又要面对怎样的抉择?请同学们看这样两份电文稿。(播放课件)请你读:

  生:彭老总来电: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师:面对这两份截然不同的电文稿,(播放课件),

  生:主席仰起头……,

  师:主席想:

  生: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师:生不能相送,死后想见最后一面,人之常情呀,季羡林千里奔丧不就是为了见母亲最后一面吗?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凡人情怀。(板书:凡人情怀)

  师:但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播放课件)

  生:“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  课堂  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