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试卷中心语文试卷初三语文试卷(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创新测试卷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创新测试卷

10-20 14:11:26 | 浏览次数: 753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试卷
标签:初中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manfen6.com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创新测试卷,

www.manfen6.com——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的资源仓库

★本资源为本站独家资源,要求支付3个点数。您可以通过上传原创资源或购买点数获得浏览本资源的权限。

本站永久www.manfen6.com

一.基础题。30%

1.填空。

(1)醉里挑灯看剑,

(2) ,中间小谢又清发。

(3) ,涵虚混太清。

2.按要求填空。

(1)《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2)一些美好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陶渊明在《饮酒》中所说,

(3)革命战争年代,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先烈们做到了孟子所说的

3.选择题。

(1)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老夫聊发/少年狂。

(2)选出对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故为之文以志(志向)   B.遂许先帝以驱驰(驱赶奔驰)

C.若夫霪雨霏霏(大雨)   D.故患有所不辟也(灾难)

(3)选出对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B.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与他的同伴登上高山。

C.欲济无舟楫。   想渡湖水而没有船只。

D.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4.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忘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拨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找出选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 改

(2)把选文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③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4)把“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翻译成现代汉语。

(5)概括选文前两段大意。

二.提高题。60%

(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5~11题。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5.诗中“有的人”各指谁?

6.体会第二节诗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7.下列句子是鲁迅诗文中的原句,将选文中与之相应的句子写下来。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

8.对下列诗句在朗读时节奏、重音、感情基调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嘲讽)

B.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赞颂)

  C.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崇敬)

 D.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嘲讽)

 9.第三节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改为“有的人为革命愿意自我牺牲”行不行?为什么?

10.对于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四节对比两种“有的人”的人生观。

 B.全诗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是运用了对比手法。

 C.每一节诗都是先写反面形象,后写正面形象。

 D.本诗发挥诗歌的抽象化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

11.任意写出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两篇文章的题目。

(二)阅读选文,回答12~17题。

   幸福的开关

我小时候对汽水有一种特别奇妙的向往,原因不在汽水有什么好喝,而是由于喝不到汽水。我们家是有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小孩依次排行就有十八个之多,记忆里东西仿佛永远不够吃,更别说是喝汽水了。

 有一回,我走在街上的时候,看到一个孩子喝饱了汽水,站在屋檐下怄气,呕——长长的一声,我站在旁边简直看呆了,羡慕得要死,忍不住忧伤地自问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喝汽水喝到饱?什么时候才能喝汽水喝到怄气?因为在读小学的时候,我还没有尝过喝汽水到怄气的滋味,心想,能喝汽水喝到把气呕出来,不知道是何等幸福的事。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堂兄快结婚了,我在他结婚的前一晚竟辗转反侧地失眠了,我躺在床上暗暗地发愿:明天一定要喝汽水喝到饱,至少喝到怄气。

  第二天我一直在庭院前窥探,看汽水送来了没有,到上午九点多,看到杂货店的人送来几大箱的汽水,堆叠在一处。我飞也似地跑过去,提了两大瓶的黑松汽水,就往茅房跑去。彼时农村的厕所都盖在远离住屋的几十米之外,有一个大粪坑,几星期才清理一次,我们小孩子平时很恨进茅房的,卫生问题通常是就地解决,因为里面实在太臭了。但是那一天我早计划好要在里面喝汽水,那是家里唯一隐秘的地方。

  我把茅房的门反锁,接着打开两瓶汽水,然后以一种虔诚的心情,把汽水咕嘟咕嘟地往嘴里灌,一瓶汽水一会儿就喝光了。几乎一刻也不停的,接着,我把第二瓶汽水也灌进腹中。

  我的肚子整个胀起来,我安静地坐在茅房地板上,等待着怄气。慢慢地,肚子有了动静,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气翻涌出来,呕——汽水的气从口鼻冒了出来,冒得我满眼都是泪水,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怄气更幸福的事了吧!”然后朝圣一般打开茅房的门栓,走出来,发现阳光是那么温暖明亮,好像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在茅房喝汽水的时候,我忘记了茅房的臭味,忘记了人间的烦恼,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年叹息的情景,当我重复地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怄气更幸福的事了吧!”心里百感交集,眼泪忍不住就要落下来。

  有时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而来自于自由自在地在田园中徜徉的一个下午。

  有时幸福来自于看到萝卜田里留下来作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

  有时幸福来自于家里的大狗突然生出一窝颜色不同的、毛茸茸的小狗。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其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

  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12.请你在能够揭示文章标题含义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13.选文详写了在那天,“我”在 里偷喝了两瓶汽水,一直喝到,我感到很幸福。(3分)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莫之能御”在语境中的意思。

 1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用“有时幸福来自于……”开头,模仿画曲线句子写一句话。

16.文章开头说,“能喝汽水喝到把气怄出来,不知道是何等幸福的事。”后面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怄气更幸福的事了吧!”这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7.请从文中摘录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从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中任选一个方面来评析一下。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18~24题。

  广西南丹特大矿难发生后,地方官员隐瞒事实真相,封锁消息,幸得媒体觉察,勇敢地揭开了盖子,惊动了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数十个冤魂得以伸冤,正义得以伸张,腐败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某地一些官员为了部门利益而坑农,农民兄弟有苦无处诉,有状无处告,恰被“焦点访谈”的老记们发现了,镜头一照,电视荧屏一曝光,又惊动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处分了有关责任人,皆大欢喜;还有某市外资企业老板欺压盘剥打工者,本地官员也偏向老板,打工者投诉无门,又是媒体怒而曝光,惊动某高层领导拍案而起,批示严肃处理,结果得到了圆满解决。

  诸如此类的,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了。于是,国人乐观地欢呼:我们的舆论监督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媒体的胜利也是社会的胜利!“无冕之王”得到了人们的空前尊敬,从而拉动了传媒产业的发展。据报载,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组门口,每天小车排成长龙,从各地来的人踏破门槛。有人请记者去采访曝光,有人送礼许愿,求记者别去曝光。媒体如此风光的状况应属空前了。

  不过,在欢呼媒体胜利的同时,我们在激动中是否还感觉到一丝苦涩与悲哀呢?社会上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件,为何非要媒体揭开“盖子”曝光真相才能引起“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呢?那么,这些“上级和有关部门”的职能是什么呢?他们平常干什么去了?连眼皮底下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件居然都不知道,在世界已成地球村的时代,实在是件难以理解的事。南丹矿难是非法开采惹的祸;坑农欺农是大张旗鼓进行的;打工者受到侵害投诉无门;黑帮为害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一系列事件及行为,不像某人偷了一只鸡,极为隐蔽不易被人察觉。①南丹非法开采,人喧马嚣谁不知道?②一些地方官员闹得乡村鸡犬不宁难道是偷偷摸摸行为?③黑帮分子敢与警察枪战为何破不了案?如果顺着这个思路问下去,问题就将更为复杂。

 我们知道,社会发展进步,正义之风上扬,不是依靠某一个领导冲冠一怒拍案而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而是靠完善社会 “游戏规则”去制约所有人的一切行为。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而领导拍案批示只是个案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层领导拍案批示的情况越多,只能证明我们的社会游戏规则及实施规则中的漏洞越多。国家设置“有关部门”就是去管“有关事情”的,而“有关领域”出了事,“有关部门”还要待媒体“揭盖子”才知道、才被惊动,那么,这些“有关部门”未免也太麻木不仁了。既然“有关部门”如此麻木不仁,拿纳税人的钱养着他们又有何益?

  媒体是什么?说到底只是制造舆论的工具,其权力是很有限的。他们没有行政权,没有侦查、审判权,也没有社会赋予的其他权力,他们的权力就是把真相告诉大家,至于怎么办,他们是无奈的。所以,如果以牺牲社会及群体利益的代价来获取媒体的胜利,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胜利!

 “焦点访谈”主持人方宏进先生大致说过这么一句话,不妨拿来当成这篇小文的结尾吧:如果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众把伸张正义、解决社会矛盾的希望寄托于媒体而不是法律,那绝不是媒体的骄傲,而是我们时代的不幸和悲哀……

18.文章针对什么问题展开议论?

19.第二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0.“打工者屡屡投诉为何无人过问?”应放在画浪线三个疑问句间的哪个位置?选出正确一项。

 A.第一问句之前  B.第一问句与第二问句之间

 C.第二问句与第三问句之间   D.第三问句之后

21.选文第三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2.文中加点的“游戏规则”指什么?

23.概括本文论点。

24.以疑问句的方式为本文拟一个题目。

三.综合题。60%

阅读下面要求,按要求作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品德更多地体现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尤其是独处时的约束能力,这便是修养。

不久前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试验:事先在礼堂内隐藏几部录音机,然后老师领着100多名中学生进来坐下,礼堂里十分安静。当所有的老师借故离开后,礼堂里马上沸腾起来。十分钟之后,老师们返回礼堂,拿出录音机,将刚刚录下的内容放出来,所有的人、包括全体学生都大吃一惊:录音机里充斥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粗话!这些丑陋的语言就出自眼前这些孩子们的嘴!

人生需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这就要懂得“慎独”的意义,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就可以随心所欲,不要以为事情很小就可以为所欲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谨慎行事,坚持原则。一旦孩子懂得了“慎独”的含义并努力去做,那么老师走开之后,就不会当着同伴破口大骂,因为他完全清楚,无论老师在与不在,骂人都是不对的。

台湾王财贵博士也认为人的发展有关键期,那就是3-13岁,在这个时期里要接受文化尤其是经典文化的熏陶,人生才会厚实,底气才能充盈。

请以“修养与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1)梦回吹角连营(2)蓬莱文章建安骨(3)八月湖水平。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舍生而取义者也。3.(1)A (2)D (3)B 4.(1)“忘”改“妄”,“拨”改“拔”。(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3)①特别②治③询问。(4)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5)作者为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两条建议。

二.(一)5.每节诗前面“有的人”指反动统治阶级,后面“有的人”指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6.“俯”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鲁迅及其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态。7.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8.C 9.比喻。不行。后两句诗形象生动地赞颂了鲁迅及其具有相同品质的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改后句子平淡、直白,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好分。10.D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任写两篇即可。

(二)12.末尾段首句“生命的幸福……与生活对应。”(或“幸福不是……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13.堂兄结婚、茅房(厕所)、呕气。14.喝汽水之后,不能挡住从腹中涌上来的气。15.排比;仿写答案只要与所给句式一致,内容与“幸福”有关即可。16.前后呼应(照应)。17.只摘录句子不评析不给分。评析时要求内容准确,语言流畅。

 (三)18.社会发展进步靠法律还是靠媒体。19.总结上文。20.C 2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写出两个即可)。22.法律、制度。23.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众应把伸张正义、解决社会矛盾的希望寄托在法律上,而不是媒体上。24.媒体的胜利?(或“社会进步靠法律还是靠媒体?”)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