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高一语文课后练习《赤壁赋》课文评点

《赤壁赋》课文评点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30518 次 | 栏目:高一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高一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赤壁赋》课文评点,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壬(rén)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既望,已过了望日,即农历十六日。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日。状语“于赤壁之下”置于动词“游”之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徐,慢慢地、缓缓地。兴,起波浪。)[点拨: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举酒属(zhǔ)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属”用法与此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这里还有以“月出皎兮”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少焉,不多一会儿。斗(dǒu)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这里泛指夜空中少数明亮的星点。状语“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分别置于动词“出”、“徘徊”之后。)[点拨:“徘徊”二字,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际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对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喜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光,反射的光。)[点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之疏朗、开阔,无拘无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纵,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如:往。定语“所如”置于名词“苇”之后。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定语“茫然”置于名词“顷”之后。)[点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说,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这里虽然回应到开头的“泛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卧舟中、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冯(píng)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通“凭”,乘。御,驾。《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íng)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相传列子得风仙之道,能驾风飞行。泠然,轻妙的样子。所止,停止的地方。遗世独立,离开人世独自生存。羽化而登仙:飞升仙境。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晋书·许迈传》:“永和二年,(迈)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点拨: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于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开头一段,写“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足以供人赏心悦目,作者也确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进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读者又通过作者这样精彩的描写,有如亲临其地,与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的良辰美景。通篇《前赤壁赋》真正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也主要是这开头一段,它正面写了一个“乐”字。]

  [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乎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于是,在这个时候。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舷,船的两边。)[点拨:“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点出“乐”字。“乐”借“酒”来助兴,“酒”又增添“乐”趣。古人往往“痛饮”伴随以“狂歌”,作者在“饮酒乐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举酒属客”进了一步,是“饮酒乐甚”;比“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进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兴所作的歌词。这种深入一层的写法,并非仅仅为突出“泛舟”时的欢快心情,还主要是为反衬下文感情的变化,以引出一番议论。]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桂棹(zhào)兮兰桨,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溯(sù),逆流而上。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渺渺(miǎo),悠远的样子。予怀,我的心。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点拨: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已有不同,它所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这在作者的也写游赏赤壁的《念奴娇》词中,赞美年轻有为的“三国周郎”,感叹自己“早生华发”,就表现得更为明确。不过,“击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之感,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当中,已然包含着淡淡的哀愁了。]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洞箫,管乐器的一种。定语“有吹洞萧者”置于名词“客”之后。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夕’,不著姓字。吴匏庵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据此,‘客’乃指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不知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只两膝。’又云:‘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且清哀。’杨世昌善吹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绵竹道人,字子京。”倚(yǐ)歌,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和(hè),同声相应,唱和。然,用于句尾、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再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魏学洢《核舟记》),“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像,好像。例:“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句“如”的用与此法同。袅袅(niǎo 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lǚ),细丝。幽壑(hè),深谷。舞,使动用法,使……起舞。嫠(lí)妇,寡妇。泣,使动用法,使……哭泣。)[点拨:对于苏轼在歌词中表现的这种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体会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这位为苏轼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己的感受吹箫的,因而那箫声就别是一种悲凉幽怨的调子。一曲洞箫,凄切宛转,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引得独处孤舟的寡妇不由得感伤身世而哀哀哭泣。苏轼借助于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下泪。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1] [2] [3]  下一页

TAG: 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