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议问题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再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呢?
明确:这是作者引敌论的论据,并承认所述的事实,但从信“地”、信“国联”和信“佛”的事实所推断出只是“中国人失去他信力,发展自欺力”,而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观点,足见其荒谬,这是运用驳论证的方法,驳斥敌论点的错误。同时表明了鲁迅的沿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使人更能明辨是非,不被迷惑。先承认是事实,再分析批斥,也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更能收到讽刺的效果。
2、“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踏踏实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原因有三个:
⑴ 他们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总是被统治阶级镇压、暗杀,他们的精神不能被很好地宣传彰显;
⑵ 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隶统治,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许多事情自然无法知道真相;
⑶ 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大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大多表现出“看看”的心态。
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特色鉴通】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抓住敌论要素,运用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彻底批驳对方的谬论。语言犀利,富有战斗性。
1、驳论和立论相结合:
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作者分析对方的这些证据不能证明论点,论证上不含逻辑,通过驳斥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同时,作者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并不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作者通过列举古今事例,充分证明了已论点的正确性,这样也就宣告了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2、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地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了嘲讽的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求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收反动当局的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下列加粗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拜佛 fó 玄虚 xuán 脊梁 jǐ B、诓骗 kuāng 脂粉 zhī 抹杀 mǒ C、笼罩 lóng 确凿 záo 省悟 shěng D、倘若 tǎng 濒临 bīn 荒谬 miù
2、在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前赴后继 渺茫 摧残
B、不足为据 脊梁 筋骨
C、为民请命 诬蔑 家谱
D、地大物博 慨叹 光耀
3、选词填空:
⑴ 于是有( )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A、喟叹;
B、感叹;
C、慨叹
⑵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 )了,不过还可以令人不会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A、渺茫;
B、茫然;
C、无聊
⑶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A、欺骗;
B、诓骗;
C、诈骗
4、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使我掌握了使用多媒体的技术。
C、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的勇气。
D、房内飘出了一股龙井茶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