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一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

人教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

02-21 17:25:06 | 浏览次数: 98718 次 | 栏目:初一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一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人教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

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监测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3分)
素有中国“佛都”美yù的山东汶上晴空万里,2011年中国汶上宝相寺太子灵宗文化节在此间开幕。来自海内外的大德高僧及佛教、佛学界人士云集,共同见证修缮后的宝相寺开光法会。 缮 ( ) yù( ) 改为
2、按要求默写填空(6分)
(1)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
(2)《木兰诗》中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两句诗是:
(3)《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
(4)《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5)“月”是诗人笔下的钟情之物,请写出《竹里馆》和《峨眉山月歌》中含有“月”的诗句:
3、下面句子中成语用错了,请用本学期学的一个恰当的成语来替代。(2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电脑早已经不是什么人迹罕至的东西了。
成语: 替换为:
4、《童年》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和《我的大学》。《童年》中塑造的 (填写小说中的人名)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2分)
5、综合性学习。(2分)
七年级某班同学就“开卷是否有益”进行着热烈的辩论。正方主辩围绕“开卷有益”的观点进行了论辩。假若你是反方主辩,那么,你确立的观点应该是“ ”,请围绕你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10题
(一)村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6.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诗,诗中的“醉”和“忙”两个词语都用的好,请选择其中一个赏析其妙处。(3分)
(二)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1)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来往。然读书能刻苦,自奋激,自竖立(2),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尔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人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人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否记者乎?(选自《板桥集外诗文》)
【注释】(1)寝:丑陋。(2)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3)屈曲委蛇:弯曲。这里指曲折难尽的深意。委蛇,同“逶迤”。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见往事耳 往事:-------- (2)孰若孤 孰:------------
(3)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殊无:----------(4)人或当食忘匕箸 或:------------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9.结合【乙】文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郑板桥读书方法。(2分)
10.请说说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在学习上受到的启发。(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做11-15题(15分)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11.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2分)
1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13.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2分)
①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14.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2分)
内容:
结构:
15.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6.本文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3分)

一个人的阅兵式
陈绍龙
进山时天响晴,到了山里觉得天阴了下来。树高,草深,我分不清南北。
那天,我进山去采访“护山老人”。老人是退伍军人,在山上种树看树,且一待就是二十年。林场让他退休,他却不愿下山。有什么魔力让他一人守着一座山?
山脚杨树多,高处是水杉,山顶处多是马尾松。
看我点烟,同行的向导赶紧让我把烟掐了。山里不能有火。老人能闻到烟味的,要是那样,老人能把我们轰下山。
真的不知道老人在哪。向导说老人在山上不同的地方有三个“家”。家也只是石头垒的房子。白天老人不会待在房子里。我担心这次采访会扑空。
向导要我们留意周边。老人随时都会出现,却又有“云深不知处”的神秘。

[1] [2]  下一页

TAG: 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