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高中语文学习高一语文辅导《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

11-01 12:05:13 | 浏览次数: 37618 次 | 栏目:高一语文辅导
标签:高一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

 

  下面是由www.manfen6.com语文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师:课前大家读过这篇文章吗?

  生(部分):有

  师:阅读课文前大家听说过奥斯维辛吗?

  生:集中营、二战、犹太人、屠杀……

  师: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

  下面,我们用《辛德勒的名单》带着大家走进奥斯维辛。

  (播放电影片段《辛德勒的名单》,播放器故障,没打开。)

  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这是银幕再现的历史。那么今天来到奥斯维辛的人会什么感受呢?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给你带来的的感觉。并且从文中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说这个词。

  (学生读课文)

  师:不少同学已经看完了课文。请你思考一下,你会要用哪个词来概括,这个词可以是文章中的,也可以是文章之外。但一定要用文中一个具体的例子解说。

  先请一位同学。来,这位女生,准备用一个什么词?

  生一:我觉得现在的奥斯维辛和以前的不一样。以前的奥斯维辛是“恐怖”,现在的是“安静”。“安静”的例子在第1页第一段,“恐怖”的例子在第1页第五段。

  师:旁边一位,你会选一个什么词?

  生二:“讽刺”。这个词贯穿在全文,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犹太人死亡的牢笼,而现在这里却是孩童嬉戏的地方,阳光灿烂。对待历史,人们是来旅游观光。书中有一句话写得好:

  最后一段说这里没有新鲜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也是一个讽刺。来到这里看到的都是恐惧,有什么可报道的?

  师:请坐。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发现你和同伴找到的例子是相同的,都是环境描写,但感受不同。我刚才的问题是文中具体的例子。还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可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生三:我觉得是“噩梦”。出现在第二段,每场梦都会有梦醒的时刻,奥斯维辛在梦中是一个黑暗的无底洞。

  师:很有趣。大家的例子都集中在一点,环境描写上。除了环境描写之外呢?

  生:挣扎。例子在倒数第二段,“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绝望中的挣扎——而微笑”。前面描述奥斯维辛的可怕,最后却点出在可怕的环境下有一个温和的微笑。

  师:所以你认为绝望中不乏希望,是吗?

  她读出的是这是人物描写,一个温和的微笑。其实文中可以读出许许多多具体细致的描写,环境,人物,看看还有没有。

  生:还有语言描写。倒数第二段:“……够了”。

  师:我举一个例子好吗?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参观者”……对参观者的神情和动作的描写,是不是可以传递出某种特别的感触?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就是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文中最主要的手法:细节描写。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你。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它是用准确的语言把某一现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感诉于读者的想象力,在心中唤起具体而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影片《辛》:夜里,德军找来大夫,持医用诊听器来勘察楼层夹缝中是否有人藏匿……诊听器本来是给人以生的希望,在这里,却带来死亡的信息。——生的荒谬!

  师:请看一张图片(出示图片——集中营的大门上有三个词,组合起来就是:“劳动使人自由”。)看了这一细节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讽刺。

  师:这个细节里传递出一个信息、思想,就是哪个灾难岁月中,一个莫大的生命谎言。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讨论,在刚才找出的细节中能不能思考它们所引发出来的思想。

  (同学思考讨论)

  师:(提示)讨论应该是交头接耳的,而不是埋头苦想哦。

  (同学开始自由讨论)

  师:我看到你们刚才讨论得很热闹,现在请你们把自己对某一细节的思考说出来。

  生:还在思考。

  师:那就把思考的问题提出来。

  生:文章中“参观着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为什么?

  师:“为什么会羞红了脸”,哪个同学来回答?如果你无法回答,就把你的某一细节思考说出来。

  生:第2页的第二自然段。

  师:能否告诉我“惨状”是什么?

  生:生命的消亡。

  师:后面的两位女生——

  生:第2页第三段最后一句,“在德国人 怒放”这句比较讽刺,反衬犹太人被屠杀。

  师:这个细节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首先我想提醒大家,这篇文章是二战后写的,不存在讽刺,而是一种憧憬。“雏菊花”是什么?“雏”是年轻的新的生命。

  师:在这里我听到了两种声音。因为他们所关注的细节不同,感悟也不同。我发现同学们关注到文中两种非常鲜明的细节特征:黑暗的,让我们读到了生命的消亡;与之相对的是光明,读到了雏菊,微笑。也就是我们在读到生命的消亡的同时,也读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师:刚才说的都是生命,有没有不谈生命的。我们来关注一个细节。第2页的第五段,(多媒体显示图片——一个长条盒子)

  师:刚才有人提到“羞红了脸”,大家看到这幅图片有什么感想?

  生:“反省”。二战后经济发展,人的观念改变,现在人过着奢侈的生活,忘记了过去,看到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地方,会想到曾经的贫穷。

  师:它让你想得到是“贫穷”?

  生:不,是“丑恶”,它限制了人身自由。

  师:很好,这就是灾难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严的绝望。为什么会“羞红了脸”?因为尊严受到冲撞。

  可见,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见微知著。不仅是展示二战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场景,更希望通过展示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

  师:有一句话说,中国的人性自觉是从文革以后开始的,西方人性的自觉是从奥斯维辛之后开始的。

  师:对于细节我们应该做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思考仅仅是生命的消亡,人性的丧失,读出的除了沉重还是沉重。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让我们还是看到希望的。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才是文章审美所在。

  师: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这是外国作品,有不同的译本。它有另一个译名——《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师:课文为什么不选择后一种呢?比较一下两者的不同。提醒一下,第二种译名觉得很熟吧?对,答案就在文本中。细心地读1、2、3自然段。这三段中是否反复出现一个词?

  生:“可怕”。

  师:刚才你的感受是“平和”,你再站在作者的角度斟酌一下,这里的“阳光明媚”为何会觉得“可怕”?

  生:相冲突的,历史是残酷的,我也不太理解,“一切都可怕得颠倒了”,我不理解。

  师:这位同学,你理解吗?

  生:历史在远离,现今人们对历史的反思,抛开噩梦,把这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这里嬉戏。从作者的用词可看出,作者不仅是为了对比,我一开始认为是“讽刺”,也是一种反思吧!

  师:这里作者“怕”什么?

  生:怕悲剧重演。

  师:为何有此担忧?

  生:一切恢复平静后,面对阳光明媚,作者不希望历史重现。

  师:他怕人们对曾经过的历史……

  生:遗忘!

  师:很好。可以体现一个话题——“忘记与铭记”。也就是为何以“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为题的原因,过去的一切可能被遗忘了。亡国先忘史,怕的就是这个。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  奥斯维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