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辅导《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精彩片断实录及点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精彩片断实录及点评

11-01 11:51:45 | 浏览次数: 33818 次 | 栏目:九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九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精彩片断实录及点评,
湖北省宜昌市第四中学 郭 锋       师: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文中与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言论完全相对的观点是什么?

  生:在第6段──“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作者集中在哪些段落阐述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学生明确是在文章第6~8自然段)读一读这些段落,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依靠哪些材料来论证的?是如何在论证(生阅读课文)

  生:两段文字分别从不同的时间段来举出证据,第7段是从古以来的证据,第8段是当下现在的证据。

  师:哪些关键语句是作者举出的证据,请分别读出来。

  生:第7段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第8段中“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师:作者说的都是哪些人呢?好像没有一个具体的例证。你能从作者的话语中联想到实实在在的事例吗?举一个你感受或联想到的实例。

  生: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生:林则徐在西方列强用鸦片毒害我国之际,坚决主张禁烟,并在虎门集中销毁鸦片,而且巩固国防,率领人民抵抗列强入侵,即使是在被贬边疆之际,还带领当地人们修水利造福后代。他就是“拼命硬干的人”的代表。

  生:唐朝时玄奘法师历经17年千辛万苦,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天竺求取真经,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他就是一位舍身求法的人。

  生:人称“包青天”的清官包拯昼断阳,夜断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为了百姓的利益甘于和皇亲国戚斗争,甚至连当朝皇帝都敢责罚,他就是一位为民请命的人。

  生:还有明代的海瑞也是一位和包拯一样的清官,他清正廉洁,和奸臣严嵩等人斗争,保护老百姓和国家社稷,也是一位为民请命的人。

  生:清朝宰相刘罗锅也是一位为民请命的人。(众笑)

  师:刘罗锅姓什名谁啊?(生齐答:刘墉)大家看电视连续剧了吧,《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的确是一位为民请命的好官,但这是经过了文学加工,甚至有很大“戏说”的成分,就跟刚才那位同学说到包拯“昼断阳,夜断阴”,这些人物在历史事实上的事迹究竟是怎样的,大家下课后查一查,我们在用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的时候,应该按照历史事实,千万不能用“戏说”来说事。

  (点评:议论的论据应该尽量是确凿的事实,学生往往受文学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影响,把艺术加工甚至戏说之事也拿来当成论据,这样就造成议论缺乏令人信服的力量。针对学生在此学习阶段的常见问题,自然地向学生辨析出事实与虚构,渗透议论摆事实须确凿实在,言而有据的道理。)

  师:大家从第7段的话语中联想到很多具体的事例,看来对从古以来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可算是如数家珍啊;第8段说到的当下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有何联想呢?

  生: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领导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但是却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围剿、搜捕,甚至因此而牺牲,他们就是“在前仆后继的战斗”,“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的人,他们也是“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生: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在东北带领抗日联军和敌人斗争,当时东北三省都已经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他们在敌人强大的势力包围中和敌人周旋,直到牺牲自己的生命,杨靖宇死后,日本人将他的腹部剖开,发现腹内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和树皮。

  师:我给大家补充两个历史史实──在作者写作本文之前两年,在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一二八”事变中,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就曾奋起抵抗,重创敌人;在作者写作本文之前一年,二十九军又血战喜峰口,以大刀和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震惊中外。这些国民党军队坚决抗敌的英雄事迹,无疑是“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具体表现,他们同样是“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点评:由理性的提炼概括合理适度地联想感性的知识积累,是解读议论文的有效方法。一是可以以课文为引子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积累更为广泛的文化素养;二是可以借助课外的信息和资源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提升文本阅读的质量;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合理发散的良好思维习惯。)

  师:不错,大家刚才凭借自己丰富的积累向我们举出了许多的实例,这些例证实实在在地向我们证明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但是,作者为什么不就像这样举一些实例来证明呢?大家不妨讨论一下。(生讨论)

  生: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举一二个例子太单薄了,缺少证明的力量,举得太多有太罗嗦。

  师:同意你的见解,的确实“大有人在”,不仅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而且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撑起民族的自信力。在作者的语言表达中就有这样的暗示,你能读出来吗?(生阅读浏览 。)

  生:在第7段,作者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个句子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列举了我们民族中种种杰出人士的表现。排比的写法给人的感觉已经很多了,句子后面还用了一个“……”,表示还有更多类型的人,显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确是大有人在。

  生:第8段中写道──“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在当时的人们了解的事实中,人们从作者的语言一定能够想到很多实在的人和事,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可是这些在作者看来,是“为大家所知道”的,除此以外,还有“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的无名英雄们,可见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确是大有人在。

  师:照这样看来,作者在这里的论述和那种举出实例的论述方式是一样的吗?哪一种更好些呢?好在哪里?

  生:论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摆事实。

  生:课文所摆的事实,看上去不实在不具体,但是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更有说服力。

  生:课文不写单个的实例,而是综合各种事实来写,还采用了排比的手法,语言更为精炼,更加有力。

  (点评:通过比较既能看出共同之处,又能辨析出优劣高下。)

  师:是啊,作者语言简练但表意却十分丰富,向我们展示了古往今来种种“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这些人,鲁迅先生在课文中敬献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生:中国的脊梁。

  生:脊梁和筋骨。

  师:无论是中国的“脊梁”,还是中国的“筋骨”,他们表达的含义和情感都是一样的。你感受到这两个词语的内涵了吗?

  生:脊梁和筋骨都是支撑人的重要组织,它们形象地写出了这些杰出人物对中华民族的支撑作用和贡献。

  生:脊梁是挺直的,筋骨是有力的,这说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中国人就不会输给任何人,也不会丧失自信。

  生:脊梁和筋骨是埋藏在人体内的,表面看上去看不到,但并不代表着它们不存在,在支撑人的身体的时候比表面的任何东西都能起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可能有很多人自暴自弃、丧失自信,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中国人整体的自强自信,因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看的不是这些表面上自暴自弃的人,而是充满自信力的“脊梁”和”筋骨”们。

  (点评:语文学习要理解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实现理解文本的木的。这个环节中,无论是对作者在第7、8段中摆事实语言的揣摩,还是对“脊梁”“筋骨”这两个关键词语的深入理解,都是围绕着理解作者立论,体会作者的情感而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解读了文本。)
TAG: 教学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