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源为本站独家资源,要求支付3个以上点数。您可以通过上传原创资源或购买点数获得浏览本资源的权限。
★详情请阅读本站首页【站务公开】的《语文新课程资源网·用户手册》。
课内阅读精华
(一)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变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不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1、 上文讲荷马史诗中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2、 文中引用荷马史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 上文中马致远的《寿阳曲》用了哪些意象表达游子思乡之情?
(二)《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语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根据上文简要说明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
2、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歌,列举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证明了什么观点?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3、作者说“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你能举出实例证明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吗?
4、在同一个自然段中找出与划线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并说明为什么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
5、末段“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喻什么?
(三)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 );
在康河的柔波里,
( )。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慢溯;
满载一船星辉,
(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填齐横线上是诗句。
2、“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 之情。
3、诗人在诗中把河畔的金柳比作__________,把潭水比作 __________,表达了对康河的喜爱。
4、如果说前四节是回忆当年在康桥的美好,那么第五节是什么?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5、设想诗人写了此诗若干年后,又回到了康桥,会有怎样的情形?
(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 )
一切( )
而那过去了的
( )。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的诗人 __________。
2、填写诗中空缺的句子。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这首诗,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五)《石缝间的生命》
⑴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⑵是那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海角天涯吧。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滋润,但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啊。
⑶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了倔强的生命。
⑷或者,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办法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寻找不到足够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薄叶,细微的叶脉诉说着生存是多么的艰难;更有的,它们竟在一簇簇细瘦的叶下长出根须,很少向母体吮吸点乳汁,然后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⑸这就是生命。
⑹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
1、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3、第三段中“惊人的奇迹”是指什么?
4、“更有的,它们竟在一簇簇细瘦的叶下长出根须,很少向母体吮吸点乳汁,然后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悟出野草具有什么精神吗?
5、作为初三的学生,你觉得应从野草那里得到什么启发?
(六)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片中两个词古今义不同,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
2、词的上下片抒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上下片有何联系?
3、上片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4、下片抒情,指出历史上帝王的不足,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
(一)1、是为了说明家是游子永远的归宿。 2、例证明中心,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文章的内容。 3、渔等、孤舟、清泪
(二)1.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2.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3.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4.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因为两句话是比较科学家和艺术家相同的方面,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有助于说明问题,便于读者理解。 5.比喻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通俗易懂。
(三)1、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对康河依依不舍 3、夕阳中的新娘 天上虹 4、写现实 ,诗人面对的是离别 苦闷、感伤、低沉 5、如:心情怒放,再放歌一首,表达对康河的思念。(言之成理即可。)
(四)1、俄 普希金 2、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都是瞬息 都将会过去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3、表达出对未来和理想永不疲倦的渴望和在苦难的现实中善于克制自己、坚信为了的胸怀。 4、生活不总是风和日丽,有时会捉弄人,会遇到打击,那么,不要叹气,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五)1、引起下文,点明题旨。 2、因为它们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 3、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4、坚韧、顽强,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厄运屈服(意思对即可) 顽强,不向困难低头(意思对即可)
(六)1、风骚:文学才华; 风流:功劳卓著。 2、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为抒情服务。 3、所写景物具有概括性,突出雄奇壮阔的意境。 5、这是用衬托手法,以古代英雄衬托当今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