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资源网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hóu)知识。
B.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C.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shú)和两栖(qī)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D.轻轻松松嚼(jiáo)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jué)一下是什么声音?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物体震动 无动无衰 B.难逃扼运 在却难逃
C.束手无策 啸聚山林 D.天衣无缝 消声匿迹
3.指出下列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2分)
(1)美国政府正在( )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A.酝酿 B.准备
(2)许多本土物种将难逃绝种( )。
A.灾难 B.厄运
(3)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下,很可能会无节制地( )。
A.繁衍 B.繁殖
(4)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将( )。
A.束手无策 B.束手待毙
4.指出下列句中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2分)
A.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B.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C.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 D.候鸟也来得越晚。
相同的:________ 相近的: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中的反义词。(2分)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________
(2)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________
(3)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________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
6.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2分)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②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③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④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⑤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排列列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2分)
(1)竺可桢,_______家,地理学家。他的《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_______学的。
(2)谈家桢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里,介绍了“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这些现在统称____________。
8.按要求扩展句子。(3分)
同学们听大自然的声音。(说清“听”的状态)
9.结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谈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含的物候知识。(3分)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6题。(14分)
恐龙无处不在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10.《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阿西莫夫是美国________作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2分)
11.《恐龙无处不在》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它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分)
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2分)
①天衣无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褶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分)
14.选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2分)
15.概括选段的内容。(2分)
16.画波浪线的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出它的作用。(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6分)
被压扁的沙子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