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学科知识历史名人苏州历史名人

苏州历史名人

10-19 19:03:54 | 浏览次数: 47018 次 | 栏目:历史名人
标签:历史名人故事,http://www.manfen6.com 苏州历史名人,

翁同龢


翁同龢 (1830~1904 )。字声甫,号叔平,别署均斋、瓶笙,晚号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常热城区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授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邻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其在军机时,位中法战争爆发,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的黑旗军保卫疆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为主抵御外海,反对李鸿章求和。后举荐康有力,支持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10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万富严加管束。翁同龢归里后,隐居西门外鹁鸽峰墓庐。光绪三十年五月,卒子里第。宣统元年(1909年),吴中士大夫请为湔雪,由两江总督端方代奏,准开复原官,后追溢文恭。翁同龢出身世宦,窝藏书。诗文简炼凝重,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真卿风骨,著名于时。遗著有《瓶庐诗稿主》、《瓶庐文钞》、《翁文恭公日记》等。



丁大钊


丁大钊,1935年1月12日出生于苏州一个普通市民家庭, 曾先后在苏州纱缎小学和有原中学(现市六中)就读。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分配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1956年9月随王淦昌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0年回国后在原子能研究所负责轻核反应调研与测量工作,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兼中科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所负责的轻核反应调研与测量工作,为研制热核武器提供了基本数据。70年代中期后领导研究快中子核反应谱,热中子俘获谱与原子核巨共振,领导建设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目前从事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堆三维中子扩散的理论研究。著有<<硫32的热中子俘获研究>><<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等论文。他提出确定径迹气泡密度的方法对鉴定反西格马负超子所起的关键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多次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奖与部级科技进步奖。他凭着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多想、多问、多试验,使其科研发现和成果丰富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令全世界的科学界不得不以新的目光注视中国


冯新德


冯新德,1915年10月12日生于吴江同里镇。曾在东吴大学附属一中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生物系,后转学至清华大学化学系。曾在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师从C.C.PRICE教授。1952年任北大教授,感光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分子学报中国高分子科学主编。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其专业领域为高分子化学,在北大建立高分子教研室,开展了烯类自由基及光诱导聚合接枝与嵌段共聚合、生物医用高分子包括抗凝血材料与生物降解高分子,用于药物缓释系统及高分子初始氧化与生物老化机理的研究。曾发表《大分子化学--大分子讨论集》63卷及《高分子合成化学》、《饱和聚酯与缩聚反应》等论文250余篇。曾在日本第一次国际高分子讨论会获日本高分子学会演讲奖,获中国化学会育才奖。他锲而不舍搞科研的精神感人至深,他成功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冯教授离开家乡数十年,每当谈起同里的小桥、流水、弄堂时,还是那么记忆犹新。


冯端


冯端,祖籍绍兴,1923年6月11日生于苏州。曾在苏州实验小学、草桥中学(现市一中)、苏州中学读书,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并获学士。历任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科学评议组召集人等职。现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其一门教授,长兄焕为东南大学名誉教授、姐慧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二哥康为中科院院士。端于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凝聚态物理学家。曾研制成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成功地长出了钼、钨单晶体。70年代对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在第一届国际畴结构会议上作了特邀报告。80年代以后主攻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准位相匹配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培频增强效应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创办了国家固体微结构物理重点实验室。《金属物理学》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国际上第一部专著。还著有《钼单晶体中亚晶位错结构的研究》、主编《χ射线衍衬貌相学》等论著。1982年因“晶体缺陷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冯端是一位未出国留学能成为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在于他身体力行地做到“以苦为乐,自找苦吃”,并实现他“谋事在人”的座右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能鸿


朱能鸿,1939年11月10日生于上海,原籍苏州。1960年毕业同济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高级工程师、中国天文学会仪器组副组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研天文望远镜的设计制造,由他负责研制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是世界上同类望远镜中口径最大的一架,正常运行。1991-1993年,曾在欧洲共同体下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参加当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设计工作,承担了口径为2米的光学干涉合成望远镜的设计研究。曾在国内外天文学会论文集发表过《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设计特点和现状》、《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设计特点和天体测量上的应用》、《甚大望远镜的干涉合成望远镜的设计研究》等论文。1978年由他主持的“真空照相天顶筒研制”成果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989年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成果分别获中科院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物理学家-何泽慧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出生于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6-1940年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当研究生,研究弹道学。因提出了一种新的精确测量子弹下行速度的方法而获得工程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和法国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核物理研究工作。1948年5月回国,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49年中科院成立后,曾先后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部学部委员(今称院士)。1945年在德国利用云雾室首次观察到正负电子弹性碰撞。次年与钱三强合作,在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发现了铀核的三裂变与四裂变现象。被人称之为“科学珍品”、“重要成就”。1973-1984年她先后领导建设与反应堆和加速器配套的实验设备,并主持完成轻核反应截面与其他核数据测量,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铀核四分裂的实验证明》、《自制原子核乳胶特性》等论文与科普著作《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1956年因研制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乳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


范滇元 1939年2月生于江苏常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上海光机所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即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国家“863”计划惯性约束聚变主题专家组专家,“神光Ⅲ”项目总工程师,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6个院校兼职教授。还是上海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从事大型激光装置的研制及运行近30年。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先后研制成功激光功率为百亿瓦、千亿瓦和万亿瓦的高功率系列钕玻璃激光系统,为建立和发展我国高功率激光事业作出了贡献。其中“激光12号实验装置”,是我国规模最大、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大型激光工程,输出功率达2万亿瓦。国家鉴定评价为:“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是我国激光技术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在高功率激光领域中具有这种综合研制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总体技术组常务成员,激光器系统负责人,总调式现场指挥和装置运行负责人,在前辈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指导下,在实验室主任邓锡铭院士具体领导下,与数百名科研人员一起,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科学技术和工程实用问题,使科研成果转化为能够付之实用的工程设施。此装置连续运行8年,进行惯性约束聚变,X光激光和极高压下状态方程等大量实验研究,取得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应用成果。

“八五”期间,他又倡议实施更大规模的“神光Ⅱ号”计划,被列为重大项目,并任项目负责人之一,兼总工程师。完成论证和技术方案设计后,该计划现已建成并达到原定目标。“九五”期间,他又投身于“神光Ⅲ”装置的研制工作。这一跨世纪的巨型激光工程,被列为国家重大项目。范滇元任总体技术专家组组长,兼项目总工程师。现已完成其原型方案设计,并开始动工建造。

发表论文近200篇,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报告我国高功率激光领域的研究成果。培养和协助培养研究生近30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陈嘉庚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还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863”计划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天算大师王锡阐


明清易代之际,苏州府吴江县出了一个奇人,天文历算学家王锡阐。他与天文数学家梅文鼎同时而又齐名,王锡阐号晓庵,梅文鼎号勿庵,遂被后人并称为“二庵”。两人都娴于天文历算,然而王锡阐精核,梅文鼎博大,各造其极,不分高下。
去年适逢王锡阐诞辰370周年,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技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吴江市委、市政府联合发起,在王锡阐故里举行了纪念活动,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纪念王锡阐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在震泽镇他的墓地和祠堂原址建立的王锡阐纪念馆也同时开放。
“锡阐天问学贯东西,晓庵新法书传古今”。这是中科院路甬祥院长的题辞,概括了王锡阐一生主要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王锡阐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并提出精确计算日月食的方法。他所著《晓庵新法》、《历说》和《五星行度解》等天文著作,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锡阐,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南直隶苏州吴江人,家在震泽镇西圩。生于明崇祯元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628年7月23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682年10月18日)。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明朝覆亡;随即清军入关南下,弘光小朝廷覆灭。在急风暴雨的时代大变迁中,由于难以忍受“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民族高压政策,江南各地纷纷起兵抗清。这时王锡阐年仅十七岁,却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为了表示忠于明朝,他奋身投河自尽,但是意外地被人救了起来。由于他已下了必死的决心,于是又开始绝食,勺水不入,经过了七天,却又没有遂愿。最终因为父母的劝导与强迫,才不得已而复食。可是从此以后,王锡阐放弃了科举考试之路,他不愿去做清朝的官。在封建时代,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利禄,这是读书人的唯一愿望。但是当自己的国家也灭亡了,功名富贵还有什么意义呢?从此王锡阐隐居在乡间,以教书为业,致力于学术研究;甘心于做一个故国遗民而贫困一生。
王锡阐生来聪明颖异,性格孤僻,从不与同年龄的孩子一起游戏。他天***好思考,不善于交际应酬。那时候一般的读书人,对于数学上割圜、勾股的测量方法,大多感到目眩心迷,难以弄清楚,然而王锡阐却能手画口谈,好像下棋时的黑子白子一样清楚。他常常说,自己无论坐着还是躺着,总觉得像有一个浑天仪在面前,日、月、五星交错地在浑天仪上横行。可见他专心致志到了何等地步。他曾经说,自己与别人相见的时候,往往面面相觑,一天不讲话。然而与志同道合的人讨论古今的事情,却又能够纵横不休,没有停止的时候。他还说,因为家里贫困,得不到很多书;但即使得到了许多书,自己也并不都读,读过也并不都记住;只是当读书有所心得的时候,却会欢喜雀跃。这种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在古人中也是不多的。
由于王锡阐专心致力于学问,与世人格格不入。他常常穿着明朝时的衣服,鞋子也破得露出脚跟,一个人独来独往。其实他的志向和节慨却是效仿宋代末年谢皋羽、郑所南这一流爱国人物。他常常喜欢一个人漫步在田野上,向着南方怅望,显得特别忧伤,因此被乡里人看作是一个“狂生”。其实他心里是很明白的,因为那时候南明桂王政权、郑成功,还在南方坚持着抗清斗争。他说:我所痛恨的就是自己不能真正的“狂”(即通俗的所谓“发痴”)啊!“狂”了倒好,&127;因而自命为“希狂”。他在给顾炎武的信中也说,我担心的正是唯恐自己受到世俗的影响而随波逐流,这样到反而坚定了自己志向和研究学问的决心。
王锡阐在自叙《天同一生传》中,流露出强烈的亡国之痛,伤时之情,是他一生的最大隐痛。 王锡阐不仅仅是一个天文、历算学家,又是一个学者、诗人。他坚苦力学,博览群书,学问根底广博深厚,尤其醉心于哲学。他反对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倡“经世致用”,与顾炎武的论学宗旨相同,只是尊崇程朱。从中年起,先后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张履祥、吕留良、钱澄之等一起讲授濂洛之学;应松江周篆之约,组织讲学会,具有很高的威望,受到后辈的尊重。同时对于《诗经》、《易经》、《春秋》等,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他的诗文峭劲有奇气,不一定求工,大多率意而出,尽意而止。特别是诗歌,有才华并显得清妙。他不去沿袭追求时尚,却处处流露出平生的志向和节慨。例如“我固冰雪心,炎燎不能灰。”“蝉抱高枝鸣,竭死声不哀。”可见他品性的皎洁,与冰雪相媲美。他有一首《幽居》:
北牖微风度, 斜阳意独醒。 寒溪沉鹭白, 夏木挂虫青。 理钓竿成曲, 为农具有经。 邻翁寻旧约, 倚棹渡前汀。
清初的大词人朱彝尊非常欣赏,把他作为明遗民,采入《明诗综》。

上一篇:安徽历史名人

《苏州历史名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