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学科知识书法基础知识文化名家看硬笔书法

文化名家看硬笔书法

10-19 18:53:56 | 浏览次数: 23018 次 | 栏目:书法基础知识
标签:书法基础知识大全,http://www.manfen6.com 文化名家看硬笔书法,

文化名家看硬笔书法

     诗人、作家、画家,北京大学教授严阵:中国书法,其中包括硬笔书法,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脉相传的艺术瑰宝,它是我们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永远保持着自己独特生命活力的永远展现着独特的绚丽光彩的花朵。我深爱中国书法,尤其是中国的硬笔书法,因为硬笔书法能够更加接近当代人的现实生活,能够更好地体现书法的现代感,能够更多样、更丰富地表现出其它书法无法表现出的那种笔墨中的力度和特有的疏密润枯相容相济的尽在不言中的无穷无尽的艺术韵味。

  对于电脑、手机的出现对书法的冲击,开始我也有些担心,因为写信的人少了。不过后来仔细考虑,觉得面对这些现象也不必过分忧虑,这是因为,虽然写字的人比以前少了,但面对书法,其中包括硬笔书法这门艺术的人,却可能多了,因为艺术是不会消亡的。因而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才会有它存在和成长的基础,而中国硬笔书法报也才有它繁荣发展的广阔空间。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方汉奇:我的书法欠佳,但是喜欢看别人写的汉字。也深以年轻人用电脑太多,动辄用键盘代笔影响了书写水平为虑。我是主张不宜全用键盘代笔的。对你们的主张和活动,我是支持的。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步近智、张安奇:感谢你们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视,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汉字书法的保护和推广。作为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学的我们,数十年来通过阅读和研究前人留下的史籍,认识二千余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精华,其载体就是汉字。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精美绝伦的文字:有形、有声、有义、有情。书写汉字,能充分表达出书写者和汉字的内在涵义。历代书家和文人在书写汉字时笔法千变万化,形成众多的艺术流派,并充分表现出汉字的多姿多彩和深邃的人文风范。

  硬笔书法的提倡,对于保护和发扬汉字的文化传统,十分必要。今日之中国,正在以科学的精神,矫健的步伐,坚韧不拔的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迈进。硬笔书法体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的雄健气魄,与时代精神甚为符合,理应得到发扬。

  著名作家、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教授罗维扬:硬笔书法,方便适用。电脑写作,亦可兼容。键盘钢笔,融会贯通。屏幕白纸,轮番播种。用笔写信,倍显庄重。以墨题词,情深意浓。汉字书写,承续传统。或若丢弃,愧对祖宗。

  著名作家扬之水:关于硬笔书法,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以为它不应成为问题,写字难道不是与识字同步么?电脑的普及只是提供了写作的方便,而不应因此摧毁我们用笔写字的传统,以汉字的独特性而竟蔚然成为一门书法艺术,原是中国人的骄傲,这难道还需要论证吗?其实所谓“书法”,本来是生活中的艺术,当代人只须以关爱之心把书法还原于生活,亦即在各种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弥漫的世界里,依旧为书写保留一方温暖而亲切的空间,那么也就是所谓“硬笔书法”的永远的春天了。

  新华通讯社原总编辑戴煌:本人自幼写毛笔字,直到1944年春天参加革命后就毛笔、蘸水笔、铅笔,见什么用什么。后来一直用钢笔,至今已快六十年了。写好汉字,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大特色。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应该永远存在,并发扬光大。几年前我与著名硬笔书法家席殊同志也有过几次接触,这是一位很有修养、宽诚待人的好同志。但愿写好硬笔书法的同志越来越多,以改善我们这个缺少诚信的社会风气。

  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唐瑜:我两个月来被各种病魔日夜围攻,不能看报、读书,桌上一摞信不能读,也不能复。但你的信我可以一字一字地读,这就是硬笔字的好处。我时常想,再过五十年,王羲之的真迹出现,五角钱也没有人问津。如今的大学生书写能力,恐怕大多数不如上世纪的小学生。不久前曾看到报上有人提出提倡用毛笔写字,这恐怕很难办到。我倒建议贵会联系教育部从小学开始,就接受写硬笔字的课程,若到高小初中,已经成型了。你以为如何?你们的这一事业,是神圣的事业,对拯救方块字大有功劳。上世纪三十年代,有极左人士大喊:方块不灭,中国必亡。那真是天真可笑、活泼讨厌的娃娃。

  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顾问、首都联大艺术系教授任士荣(编者按:庞中华先生青年时代向任士荣老师学习手风琴,庞先生感念不忘,经常说,没有任老师的教导,自己就没有今天的“书法快乐教学法”):由庞中华和你们共同创造的硬笔书法事业在全国和海外许多国家都开展得非常迅速和普遍,到处都是一派兴旺发达的繁荣景象。尤其是将音乐和手风琴演奏相结合,更是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硬笔书法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娓娓动听。真是做到了寓教于乐,深入人心。在欣赏音乐和手风琴表演的同时又逐步领会了硬笔书法的真谛。在阅读“庞体书法”时总会让人产生一种美感,更是给人灵魂深处的一种艺术享受。电脑千篇一律的字形抹杀了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我想它永远不能代替硬笔书法。书法是人们从心的深处流淌出来的旋律,它的秀美、真情,是任何其它机械的东西所不能取代的。我不懂书法,写一点感想表示一下我的敬意,并向硬笔书法界的各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教授:全球化不仅空前地增强了散布在全球各地华裔之间的横向联合,而且在网络时代或多或少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情境和时空观念、文化认同。在世界各地看到不少人,中国硬笔书法写得十分流畅自如,刚柔相济,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价值。期待在网络时代的书法艺术,在认同中生辉。

  湖北省原省委书记李尔重:我以为硬笔字很近于仿宋体(即宋版印刷体),工整匀称、整体精活。不论用硬笔或毛笔,写仿宋体都要像写章草那样下功夫。硬笔字和毛笔字一样,不单字写得规范而且要于“骨法用笔”之中,写出美的“气韵生动”,硬笔字艺术要创新,创新要有法,我认为应以仿宋体为法,熟能生巧,归于无法而立新。

  著名诗人木斧:“中国的文化史其实就是汉字的书写史。”你们说得太好了,一语道破天机。我不是书法家,也没有练过硬笔书法,但是我要维护两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汉字的优美艺术。我从事创作60年来,一直把汉字写在稿笺的方格之中,为了便于排字工人检字,我从来都是使用钢笔字规规矩矩地一笔一划地写入方格,写成习惯了,就写出自己的风格来了。我使用的所有笔尖都是由我磨制的,写起来才会粗壮有力,富有个性,这也是我为什么不使用圆珠笔的原因。我有一点意见,书写简体字时不可夹入繁体字,书写繁体字时不可夹入简体字。

  著名漫画家方成:平时只顾作画,不知勤习书法,提笔重似千斤,也来附庸风雅。

  浙江省桐乡市政协副主席、丰子恺研究会会长叶瑜荪:其实,学好硬笔书法的益处是很多的,不说传承中华文化的大道理,就学习过程中也有不少好处可谈,如书写可增强记忆。读到赏心的诗词,或精妙的文章,养成用笔抄录的习惯,既增强了阅读记忆,也练好了自己的硬笔书法。练书法还能涵养性情,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心情浮躁,缺乏耐心的人,选择硬笔抄书的办法来锻炼,就能养成静心和专心。字写好了,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同。尤其初踏上社会的年轻人,写得一手端庄漂亮的字,即使只见到你的签名或填写的一张表格,就有一种高深莫测之感,不敢轻易小看你。当然,学好写字不应仅仅为了这些目的。只读书而不写字,学问是很难进步的。

  《南方周末》高级编辑、著名作家鄢烈山:我得承认我没有书法天赋,其实字写得好跟歌唱得好、琴弹得好一样,得有天份。如今到了电子时代,用键盘敲字,还要练钢笔书法吗?肯定还是要的。上周五我到法国领事馆办签证,隔窗看到签证官在我的申请表上加批注,虽是罗马字母,那个清秀整齐真叫我好生羡慕。——即使电脑再普及,人总要用笔,字写得好总是令人舒服和尊敬的。当然,练书法更大的“用处”是修身养性。性情沉静才能写得一手好字,心浮气躁,缺乏锻炼,练字都没有恒心,沉不住气,遇到事情能不发急吗?钓鱼也是训练耐心和沉稳的活动,却有那么点搞阴谋和耍奸心的嫌疑,不如练书法,于万物无损。希望电脑时代的“换笔”,不要“换”掉了我们中国的书法艺术。“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写漂漂亮亮中国字”这话说得真好!我将转赠给我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和侄儿侄女们。

著名书画家、作家、丰子恺之女丰一吟:我的硬笔字一向不好,我父亲给我弟弟的信中就说过我的字差,而且怎么写也写不好。我因工作太忙,复信时往往一个晚上六七封乃至十封,写得头昏脑胀,手下自然更潦草了。但求人家看懂,不求美观。这样写惯了,竟定型了,再也改不过来。今天给你写这封信,是硬逼着自己写规矩一点,但还是“狗牙齿”那样,行距歪斜。看来恶习难改了。一提硬笔字,我就想起父亲1935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画册《人间相》的自序,是用硬笔书写的。我十分喜欢他这字。父亲难得用硬笔手书序言,一般都是排铅字的。这篇序言虽然有改动,但很自然,百看不厌!……

  九十六岁高龄、著名女音乐家喻宜萱:我业余喜爱书法,十分羡慕写得一手漂亮汉字的人们。希望今天的年轻人在掌握现代书写工具的同时,能用手、用笔写好汉字。中国正在蓬勃发展,有十三亿人,每一个汉族同胞都应该讲汉语、写汉字,少数民族同胞会讲汉语、写汉字应鼓励。作为泱泱大国的公民,中华民族的一员,应当为自己的母语文字感到自豪和骄傲!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大力提倡青年习写硬笔书法,弘扬中华语言文化,贡献良多,成绩斐然,令人赞叹,令人钦佩。……

  天津作家、学者刘宗武:六十年前上小学时,我写过大字、小楷,可惜长大后再没有认真地练过字。但我心底喜爱,钦佩字写得好的人,当然更愿意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尽管是印刷品,看看心中也一样地感到妙不可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家、音乐家汪易扬:书写汉字是我国国人之人文形象的脸面,也是我国国人内在文化修养的一种功能体现。不论是软笔、硬笔亦或是化纤中性笔,都应是我国文化人皆能应付自如并且都能各绽奇韵的工具——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不希望作为一位中国有文化而体面的人,在与国人或国宾的交往或交流中,时不时处于书写本国汉字的低能尴尬境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所研究员、作家桂苓:看过浮尘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山半水田园。本耕半读半红尘,半士半姻良眷。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百年苦乐半相参,半里乾坤寞展。

  刘海粟美术馆馆员、著名书画家叶鹏飞:其实我对硬笔书法纯属外行,更无研究。但我始终认为是毛笔书法的基础。拙作《行草书小议》可谓我对硬笔书法的认识。

  上海作家何满子:我对硬笔书法向未究心,苦无心得可谈。但据经验认知,凡毛笔字写得可观的,钢笔字同样悦目。反之亦然。盖汉字之可供观赏,无非笔画间架妥当,及运笔成型所蕴含之气势,硬笔软笔,其理相通者也。……

  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书写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电脑只能在工具意义上取代书写,却无法在文化意义上取代书写。汉字书写(书法包括硬笔书法)不仅具有文字表达之功,更具有审美意味。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方式。这植根于汉字的发生为前提,即书画同源。书写是一种记忆,书写方式本身也是一种记忆。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书写也是存在的家。我们不论在什么意义上总是在回家。正是在书写中,我们作为我们被“唤醒”;正是在书写中,我们成其为我们,我们显现为我们。让我们一起来书写。

  著名学者、作家顾骧:中国书法为中华文化重要特征,这为世人所公认。对硬笔书法,我曾怀有偏见,认为文房四宝之笔,毛笔不同用锋,以及外力于宣纸之特殊效果,为硬笔很难代替,为何弃优而取次呢?后来认识到,我之所以偏狭,硬笔的力度,它的峻峭刚毅风格也有它的特别之处,还有它的普及书法艺术的功效,亦为所长。……

  陕西作家方英文:余近半百,大概注定吃文字饭到死,惜始终写不好字,难免时生伤悲。中华五千年,世界唯一不中断之文化,奥秘正在于汉字一直基本不变地书写到如今。洋人的硬笔传入后,固有的软毛笔写字遭到冲击。(我弄不清古人以刀刻石碑,算不算“硬笔书法”?)但是硬笔,也终究还是“手工文字”,只要是手工,也总还是艺术,也总还可以抒发感情,展示个性的。……您的信令我往事重现。少时爱写字,似乎也临过庞中华先生的帖,可未能坚持下来。如今所谓盛世,民族复兴的口号很响亮。民族复兴的标志或者标准,自有政治家开列。作为一个所谓的文化人,我以为,中国特色,有很多的中国人,能写一手好看的汉字,为世界独一无二,这才说明民族复兴了。从这个角度看,您的工作和努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合肥作家王英琦:你们是在做最积德的善事——挽救中华文化,承传中国汉字的伟大工作!……汉字最大的特点是声、形、意之统一体的有机整体组合。更大的神秘之处,它蕴藏了人类生命遗传的全部密码!承传汉字不仅是在承传中华文化,更是在承传人类基因的密码!西方科学破译基因图再完善,但不懂它的意思。我则从自身练功实践,领悟到每个字对应生命的本质含义!将来我会在下一本书《太极图上的爱与恨》中写出,破译出的。……

  作家、书法家陈乐民先生:汉字是一种历史形成的文化。昔时儿童启蒙就要学写字,随着年龄和学龄的增长,字便越写越像样儿了,作文、写信都成习惯,并无所谓“书法”的专称。现在不同了,诚如大函所述“很多人(包括拥有很高学位的知识分子)都不大会写字了”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悲哀”。我的书稿、文稿、写信等等,一直是用毛笔的。我个人以为,若讲“书法”,恐怕仍要以毛笔为基本工具,硬笔如何写得出二王、颜柳?我虽然也算搞“洋学问”的,惟于此道,我是个“老顽固”。说出来,不怕见笑。……

  济南作家、书法家王欣荣:澹定生智慧,笔墨打禅阅,偶然一豁意,究竟得涅槃。

  合肥学者班友书:我是一个研究文学(古典诗歌)及戏剧的平凡的人,退休已经近二十年了。当然,写稿通信都用硬笔书写,但我从未练习过,也没有时间。你们对祖国书法的逐渐消失的担忧,我有同感,但硬笔书法也不过冰山一角,就拿我现在居住的新建小区来说,叫什么“元一美邦国际”,还有一点中国味吗?似这种情况,现在还在继续扩大。提倡书法是对的,但毕竟不是一种治本的办法,而治本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小学开始,就理应有“习字”这一课,否则如何叫孩子们去书写汉字、爱好汉字呢?……

  济南文联主席、美协主席、政协副主席吴泽浩:中国数千年的书法历史形成了壮丽的书景象,光芒四射。难道会在工具的变革下就消亡吗?不会的!我们这代人不可能在现代实用的电脑前丧失自己的头脑,而舍去书写的乐趣与本领。相信我们的子孙后代会更加努力地发扬书法的功能与魅力的!努力吧!

  著名诗人屠岸:你们所提“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写漂漂亮亮中国字”极是。我至今撰稿、通信仍用钢笔手书,不用电脑。如果这也叫“硬笔书法”,那么我已经从事七十余年了。(我今年八十三岁)我等待着看《中国硬笔书法》报。

上一篇:硬笔书法随谈

《文化名家看硬笔书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