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新议

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新议

11-01 11:56:30 | 浏览次数: 155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知识
标签:高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新议,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形象地表达了国家战乱必至的新人耳目的政治预言。“国家危”的根本原因是“所守或匪亲”。“国家祸乱”是“所守或匪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这样的观点前人已有论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这不足为奇。奇在大家还在歌颂盛世,他却看到了盛世的危机,提出这一振聋发聩的政治见解。再联系天宝十四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和“马嵬坡事件”等重大史实来思考,我们就不能不钦佩诗人的政治才略和眼光。

  这是诗人卓异不凡的政治预言──一场政治大动乱的战祸将不期而至。有“资料”云:李太白始至京师,名未甚振,因以出示蜀道难一篇,而名振京华,享誉文坛,颂之为诗仙。能有如此大的轰动效应,或许只有切中肯綮的时局评论,才能引起有识之士这样强烈的共鸣。这是诗人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活厕身上层社会的政治预言。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诗品》,论诗以盛唐为宗。他说诗歌创作不能停留在形象上,要超越形象避免形似,要所得在意象外,要遗貌取神,要妙悟。有了妙悟,便即景会心,体物得神,俯拾即是;没有妙悟,便“匪神之灵”“临之已非”了。创作诗歌是如此,体悟诗歌亦如此。品味《蜀》也要妙悟,要遗貌取神呀。

  李白的政治抱负,决定了他对政治的热衷。李白颠沛流漓的一生及雄奇瑰丽的诗歌创作,同当时的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此我们说诗人借蜀道危的形象,深刻而尖锐地指出盛唐潜伏着政治危机,是诗人对天宝初的重大政治事件及时事的感怀中,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

  总上所述,《蜀》抒发了忧天倾的政治感叹,表达了不同凡响的政治见解,发表了卓异不凡的政治预言。《蜀》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这样讲不是没有道理的。      

上一页  [1] [2] 

TAG: 主题  抒情诗  蜀道难  

《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新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