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逻辑的缺席──对《鱼我所欲也》的质疑

逻辑的缺席──对《鱼我所欲也》的质疑

11-01 11:08:11 | 浏览次数: 808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知识
标签:初三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逻辑的缺席──对《鱼我所欲也》的质疑,
浙江省萧山市楼塔镇中 廖劲光       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其文多用排比,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极具感染力。但中国文化中形式逻辑不发达的缺陷在其文中仍有所体现,这不免影响了他所阐述的道理的说服力。今即就其传世名文《鱼我所欲也》试作分析。

  依我看来,《鱼》文阐述了关于人生价值的两种取舍:“生”和“义”、“利”和“义”。第一组关系论证是严密的,而第二组则不太令人信服。

  面对“一箪食,一豆羹”,路人不受、乞人不屑是有可能的;面对“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人也是有的。但这两种行为是否为同一人所为却大可存疑,而孟子却言之凿凿:“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并且给予当头棒喝:“是亦不可以己乎?”

  愚以为,在“贪”与不“不贪”,“大利”和“小利”之间,应该有四种组合方式:

  1、贪大利,亦贪小利,是为“恶匪”;

  2、贪大利,不贪小利,是为“帝王”;

  3、不贪大利,只贪小利,是为“小偷”;

  4、不贪大利,也不贪小利,是为“忠臣”。

  他们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品格的人面对“利”的不同态度。面对“一箪食,一豆羹”,有为人格尊严而拒绝的硬汉,难道就没有奴颜卑膝、取而食之的懦夫吗?或者当时取而食之,后来就一定是懦夫吗?想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人格何在?尊严何在?但他后来不是成为一名叱咤疆场的统帅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当时就有学生提出质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饿死,那就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时候。刘胡兰的英勇就义、董存瑞的壮烈献身固然值得万世景仰,但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渣宰洞里的华子良装疯卖傻难道就不是另一种人生智慧?

  也有人笑言,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潇洒地挂冠而去,但如果是五百斗、五千斗呢?他走的时候还会不会这样轻松自在?在此,我无意亵渎先贤,要陶氏对此作答也无可能,但这个问题却无可回避:人们可以为尊严而不屑“一箪食、一豆羹”,但如果面对的是“万钟粟”呢?也许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会变得沉重许多。不是吗?胡长清之流并非一开始就墨黑一团,只是后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才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由此反证,“万钟粟”对人性的挑战是何其巨大。

  孟子的结论当然没有错:人们之所以在“利”面前迷失方向,根本原因是他们失其本心。但他的推论过程,因对人性的了解过于粗疏而流于简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瑕疵,哪怕是白璧微瑕。
TAG:

《逻辑的缺席──对《鱼我所欲也》的质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