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练习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597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二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期末质量检测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本想(zèng) 送你一座山、一片海,可我只有一滴水、一枝叶、一(lǚ) 阳光、一弯素月和在心中积聚了多年的一句殷殷的话语、一份浓浓的企盼——朋友,揣着一(kē) 自信的心上路,目标就不再(yáo) 远。

  2. 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①明月松间照, 。 ②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 。

  ④浩荡离愁白日斜, 。

  ⑤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⑥后来啊,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⑦山舞银蛇, 。

  ⑧故垒西边,人道是, 。

  3.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 ,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温馨。

  4、综合性学习与探究(共8分)

  材料一: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辞海》)

  材料二: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书》。

  材料三: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描绘着龙,雕刻着龙,简直是“龙的世界”;人们生活中以龙为图案的服饰、器物、玩具随处可见,甚至谈话之间也离不开龙,如“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等等;以龙为名的民俗比比皆是,如龙舟、龙灯、龙笛等等;以龙为名的建筑、地名不胜枚举,如龙门、龙壁、龙亭等等。

  材料四:龙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传人”这个称谓,将每一个炎黄子孙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1)探究上述四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你对“龙”的认识。(至少三点)(3分)

  (2)请用一句话说说与龙有关的神话传说或人物故事。(2分)

  (3)最近有关媒体报道,有专家正在重新建构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品牌,龙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标志,原因是“龙”在西方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会让外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片面、武断的联想。

  互联网上展开了“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中国的形象标志——龙?”的调查和讨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3分)

  二、阅读理解

  (一) 文言文阅读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选段出自课文《 》,作者 是 (朝代) 著名的 、 。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鸣声上下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

  4.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5.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6.“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

  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答:

  2.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答:

  3.文章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的是什么?(2分)

  答:

  4.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

  5.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答:

  6.利用细菌发电除了发电效率高之外,还具有哪些优越性?(3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就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是青春是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1] [2]  下一页

TAG: 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