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教案设计初三语文教案设计五册25课诗词五首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11-01 11:58:42 | 浏览次数: 496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教学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情,有表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歌语言的美。

二学法引导

诵读法(读—思一议—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创作背景的介绍。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办法

课堂学习中注意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文学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堂简要介绍。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2.查找背景资料。介绍背景。3.讨论分析:(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异同。(3)<己亥杂诗>共四句,写了几种心境?4.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5.背诵诗歌。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 ·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三)教学过穗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

怒号(hao2) 三重(chong2)茅 挂罥(juan2) 布衾(qin1) 大庇(bi4) 突兀(wu4)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一度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参谋,故世称杜工部。祖上曾从原籍京北(今陕西省西安市)迁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从他曾祖父起,移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三十三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下了深厚情谊。唐太宗大历三年(768),杜甫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州一带江上。大历五年(770),贫病交加的诗人卒了湘水舟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皇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他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诸体兼备,’自成机杼。他的诗,在当时就获得了“诗史”的美称。著有《杜工部集》。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筑草堂。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草堂。

“歌”一种文体,指铺叙,记述。

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找出例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3)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洒(散落) 罥(挂) 忍能(这样)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渐近,将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2)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明确]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①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坳。”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写出了接近傍晚时的凄凉。

②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

③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明确]诗歌篇末点题,“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

7.集体背诵诗歌。

(四)总结、扩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在雨夜屋漏、长夜难眠之际,诗人心忧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宁可舍弃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作者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浅显,却有极强的震撼力。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请同学们课后找资料阅读,更好地感受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写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

叙事

抒情——忧国忧民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学习《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爱国的忧思。

(=)整体感知

这两首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李贺怀才不遇,犹思弃文习武,为国立功;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戍(shu4) 阑(lan2)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李贺(790一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是唐宗室郑王之后,家境早已衰落。他才华出众,十几岁时已有诗名,受到韩愈等人的赏识和延誉。但因避父讳不能举进

士,只做过一任职位卑微的奉礼郎。他不满于这个掌祭祀仪式的无聊官职,便以病辞官,在穷愁郁愤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死时仅二十七岁。李贺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困顿,使他一生处于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之中,同时也使他对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荒淫,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多首瑰奇的诗歌。在李贺的诗集中,抒写个人怀才不遇和愤懑不平的作品很多,写得也很有特色。他还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构思新巧精当,语言瑰丽奇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李贺诗歌的缺点在于反映生活的面比较狭窄,有些诗格调比较低沉,在艺术上有过于追求奇险而流于幽僻晦涩的毛病。他的诗歌对后世颇有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o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乡居时的即兴之作。今天要学的这一首反映作者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辞意显豁,情怀激越,代表李贺词风的又一方面。南园,李贺福昌故居的田园.

陆游(1125一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南宋时著名爱国诗人。他生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爱国思想的熏陶,立志报国。他一生在政治上坚决主张抗金,充实军备,增强国防力量,以期恢复中原,所以屡次受投降派秦桧等的嫉恨和压制,但诗人爱国的斗志始终不改,孝宗乾道八年(1172)在四川投身军旅,在王炎、范成大处理军务。66岁后被罢斥回故乡山阴,闲居至死。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陆游一生创作的诗歌很多,《剑南诗稿》收集了九千三百余首诗,加上遗稿,共有一万余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但爱国主义是其最突出的主题。他的诗大部分风格雄浑豪放,其中有些诗篇或驰骋想像,或寄意梦境,显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1] [2] [3]  下一页

TAG: 诗词  

《五册25课诗词五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