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高中语文学习高二语文辅导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

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

11-01 12:05:13 | 浏览次数: 388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辅导
标签:高二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尹 劲    

  前两天在办公室,同事们戏称我都快成“尹窦娥”了,而我则打趣地回应说,第一次讲《窦娥冤》是2007年4月我参加七校赛课的时候,当时在 google 上输入“关汉卿”后,0.13秒里搜索到156000个相关网页,输入“窦娥冤”后0.16秒里搜索到169000个相关网页。而今年11月在重庆参加全国赛课时,我意外的发现在 google 上“关汉卿”有427000个相关网页,“窦娥冤”则有411000个相关网页!我在用实际行动为窦娥伸冤!

  玩笑归玩笑。不过,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不禁问自己,《窦娥冤》的教学是不是该画一个句号了?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2008年是关汉卿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50周年、从事戏剧创作750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了解关汉卿,讲授《窦娥冤》实在是难得的机缘。是关汉卿眷顾了我这堂课:2007年我带着《窦娥冤》获得了成都市七校赛课的一等奖,2008年《窦娥冤》又让我获得了全国赛课的一等奖。

  回想起来,最近一次上《窦娥冤》应该是在12月学校的教改科研月活动中,借的是高 2010级1班。那天,听课的老师们散去后,我回到办公室,独坐桌前,想关汉卿,想窦娥。忽然那么真切地感到,我们最终都会消失:父母、弟弟、朋友、同事、领导。我们会褪色,就像老照片,不过多年以后,我们会在学生的某一篇课文里复活,在学生不经意的回忆里永远美丽。

  倘能如此,一介书生,夫复何求?


  时间:2007年4月12日

  地点:华西中学,高2008级7班

  事件:成都市七校赛课

  如果现在重新去翻检第一次上《窦娥冤》的讲稿,应该已经卷曲而且泛黄了吧。

  从知道学校推荐我去参加成都市七校赛课起,我就诚惶诚恐的等着抽签结果。4月5日,朱丹老师到办公室“恭喜”我──比赛篇目中唯一的一篇戏剧作品《窦娥冤》被我抽到了!我当时头一下子蒙了,《窦娥冤》的驾驭难度太大了,经典的老篇目,大家都不愿意去碰。但是抽签抽到了,躲也躲不过,硬着头皮上吧。

  按照自己上公开课的惯例,我先作了学情调查。结果“残酷”得不出所料,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国古代戏曲(包括外国戏剧)根本不感兴趣,平时几乎不看戏曲演出,也几乎没有阅读欣赏剧本的习惯。这群听 MP3、穿 NIKE、吃麦当劳的现代中学生连兴趣都没有,让他们与那个舍己为人自愿被怨杀的窦娥同哭同苦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怎样导入新课才能让学生感到中国传统戏曲离他们并不遥远?──这成了后来准备教学设计过程中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

  但天无绝人之路,问题竟然被一张 DVD 解决了。

  记得那是2007年的4月8日,一个平常的星期天,我买到了等待半年的韩国三区《霍元甲》D9 加长版,晚上等夫人和女儿上楼睡下之后,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关进了听音室。看完影片后,顺手播放了光碟配置资料中周杰伦演唱的片尾曲 MV,不经意间发现居然借鉴了京剧的身段和假声唱腔。一下子受到启发:为什么不干脆从流行音乐入手,从学生的偶像导入,提起兴趣,拉近学生与古代经典戏剧作品之间的距离?兴趣为先,投其所好,以流行音乐来化“剧”为友。学生不喜欢戏曲没关系,开始上课时能兴奋点儿,有兴趣往下走就成。

  紧接着回忆起李玟有首老歌《刀马旦》,融进了京剧的扮相和身段。正好当时王力宏的专辑《盖世英雄》火得不得了,有两首歌加进了京剧和昆曲的元素。我为自己平时关注流行音乐的精力没有白费而窃喜,立刻着手开始收集学生喜欢的新新人类和时尚偶像在音乐创作中借鉴中国古代戏曲元素的歌曲和视频资料。

  收集素材的过程漫长而琐碎。我灵机一动,发动班上的学生去收集。学生觉得自己的偶像有这种传统文化修养自己也很有面子,一下子就推荐了不少。我根据学生提供的歌手姓名和歌名上网下载,一首一首地听歌词,一遍一遍地看MV,最后筛选保留了11个:

  王力宏:《花田错》、《盖世英雄》、《在眉边》

  李 玟:《刀马旦》

  陈 升 信乐团 《one night in Beijing(北京一夜)》

  周杰伦:《霍元甲》

  陶 喆:《Susan 说》

  TANK(吕建中)+selina《独唱情歌》

  后 弦:《西厢》

  胡彦斌:《红颜》

  周治平:《苏三起解》

  屠洪刚:《霸王别姬》

  薛之谦:《红尘女子》

  光是“杂交”版本当然不行,还得有比较原汁原味的戏曲素材。我想起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有戏曲表演的段落,赶紧翻出买的近几年春晚的光碟,一年一年地筛选,最后从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戏曲版块中剪辑出了一段,和《刀马旦》《盖世英雄》一起作为课前视频,用来导入正课。

  解决导入问题的同时,整个教学的设计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没有去网上下载那些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感悟”,而是静下心,生平第一次认认真真把《窦娥冤》剧本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然后找出大学时买来却一直没有看的《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徐培均、范民声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艺术创作的深度表现》(张建生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重新开始了解那个比英国的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剧作比莎翁多出三十部左右的关汉卿,了解那个将生命定格在19岁的窦娥。

  沉下去──从自己对完整文本本身的解读入手,而不是从对网上教学设计的拼凑入手;跳出去──从文艺理论和美学层面入手,而不是从中学教育理论的小圈子入手;

  站上去──从理性思辨入手而不是情感渲染入手。

  事实证明上面这几条当初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后来才日渐清晰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这样的思考和设计过程视角更高,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思维提升;视野更宽,教师和学生能发挥的空间更大。

  要想把课上出新意,就必须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接下来,向在四川师大文学院工作的夫人求助,连续几个晚上“霸占”了她的办公电脑,进入“中国知网”,查阅有关《窦娥冤》的研究文章,于是《窦娥悲剧性格的二重性与一元化》、《〈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中的悲剧精神比较》、《浅谈传统绘画美学与京剧》等一系列论文进入了我的视野,成为了我研读文本、思考设计的重要素材。

  随着素材的积累和整合,“学习目标”初步确定: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关汉卿的艺术地位。

  2、把握窦娥悲剧的典型性。

  3、了解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紧接着,“结论让位于方法,以经典(文论)鉴赏经典(剧目)”目标突破策略基本成型。初步的设计中引入4句有关悲剧的论断:

  1、艺术形象把握:“美好的东西”──窦娥──善良、贞节、贤孝

           悲剧,就是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2、戏剧冲突解构:

    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别林斯基

  3、悲剧典型性提炼: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

  4、形象典型性深度挖掘:性格二重性:

    悲剧的戏剧性,一方面来自于性格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来自于性格内部的冲突。──高尔基

  和朱丹老师商量后,反复权衡,觉得恩格斯的那一条更有概括性,最后删掉了别林斯基那一句,保留了3句。(2007年6月,为了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又换回了别林斯基的那一条,不过,那是后话了。)

  比赛前一天晚上,到朱老师家里做完最后的调整后,我坚定了信念,拿不拿奖没关系,关键是能按照自己的思考和方式去实施教学,才是最快乐的。于是,第二天,带着一堆流行音乐和3句提纲挈领的经典理论,我走上华西中学高2008级7班的课堂,很“放肆”也很“粗糙”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了《窦娥冤》。

  从没有想过要做一个革命者,完全颠覆这一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只是不想把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的课堂,搞得“凄凄惨惨戚戚”。何况,过分凝重悲沉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会压抑学生情绪,甚至制约学生的思维力度和深度,而哭哭啼啼的课堂或多或少就更显得矫情做作了。

  现在想来,获奖之后的开心,其实更多的来自于自我意志的实现和成都市教科所王秉蓉老师和朱丹老师的认可。


  时间:2007年2月21日

  地点:四川教育电视台2号摄影棚 四川师大附中高2008级7班

  事件:为全国中语会教育资源网录制《窦娥冤》课堂实录

  根本想不到,11个月后,这张光盘会帮助我参加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比赛。

[1] [2] [3] [4]  下一页

TAG: 窦娥冤  

《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