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小学语文学习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月光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月光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11-01 11:53:31 | 浏览次数: 23818 次 | 栏目: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月光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生:很欣慰。

  师:课文中并没有讲明兄妹俩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我想请在座的盲姑娘说说你听了哥哥的话后要安慰他,你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

  生:我读这部分的时候速度比较快,因为我不想让哥哥伤心,所以很着急去安慰他。

  (生读课文。)

  师:你们都同意她的看法吗?(学生点头)我来读得慢一点,你们看是否可以。

  (教师范读。)

  生:这样也可以。因为读出了盲姑娘的无奈和难过。

  生:我也这样读可以,因为我听出来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达出了她自己的伤感。

  师:看来不同的读法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可不可以笑着读这句话呢?(学生面露疑色)你们自己试一试。

  (学生练习读。)

  生:(读文)我觉得这样的笑是一种掩饰内心的笑,很让人难过。

  生:这种笑比不笑还让人感觉到兄妹俩相依为命的感情的宝贵。

  (评:溪桥老师的朗读指导,一向是我最佩服的。在这一段教学中,我看到了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成为课文中的角色,设身处地的为课文中的人物着想,拥有他们的喜怒哀乐。读起文章来,自然就更能入情入境。另外,溪桥老师还特别注重对文本得多角度解读。同一句话,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不同的感情,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同样的设计,在她的《五彩池》中也有体现,记得溪桥老师曾对我说过,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这样的训练点,我当时很迷惑,《月光曲》又给我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实例。)

  师:读到这里,我发现你们已经和贝多芬一样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音乐家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演奏一曲呢?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生:(读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来她能够判断出来的人是贝多芬,说明她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再弹曲子就不是给姑娘弹的,而是给知音弹的。

  师: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生:我认为盲姑娘不会那么肯定的说,因为毕竟他们是穷人,而贝多芬是个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贝多芬会亲自到家里给她演奏。

  师:不敢相信就应该说“您不是贝多芬”,行吗?

  生:但是他弹得特别纯熟,感情特别深,只有贝多芬才能够做到。

  师:也就是说,从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会来到这么贫穷的一个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表达出盲姑娘的心情,你会说──

  生:又惊又喜。

  生:惊喜交加。

  (学生练习读,读出惊喜交加的感情。)

  (评:改动文本文字,对比出情,指导朗读。又一种指导朗读的方法。)

  师:贝多芬没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话,他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贝多芬为什么要称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称呼你,盲姑娘会觉得别人看不起她。

  师:我跟你说:“你好”,没有说“您好”,你会认为我看不起你吗?

  生:不会。

  (众笑。)

  生:称呼你就让人感觉不亲切了。

  师:我倒不这样认为。你听我读“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语气很亲切。)

  生:我觉得这样说表示对盲姑娘的一种尊敬。因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别人的安慰。

  生:我想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盲姑娘尽管看不见,家里穷,但是她那么爱音乐,那么向往和渴望音乐,而且懂音乐,对于这样的知音,贝多芬充满了敬重。

  师:是呀,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说法,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在这样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能够遇到这样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怎能不让贝多芬感慨万千呢?(板书:感遇知音)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直接就去弹琴了,是不是显得他不礼貌啊?

  生:贝多芬是担心盲姑娘知道是他来了,感到不自在。

  师:也就是担心盲姑娘紧张。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音乐家特有的表达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过琴键才能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评:教师一连串的追问,其实,是将学生引向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简单的一个“您”字,就能升发出如此之多的课程资源,让我很是赞叹,可见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

  师:我非常欣赏你的回答,应该说,你也是贝多芬的知音。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盲姑娘的钦佩使得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时候……

  (学生接读第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按起琴键来。”)

  师: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可以读懂什么?

  生:这一段讲得是贝多芬弹琴的内容。

  师: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大海的变化,我觉得这和贝多芬的心情有关系,他的心情就像这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师:如果请你做导演,给《月光曲》拍一段M师V,你设想画面上出现镜头最多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

  生:我认为出现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为大海和月光的变化能够表达贝多芬的心情。

  师:看来你很注意发现句子之间、内容之间的变化与联系。

  生:我如果做导演,我把镜头更多的给盲姑娘,因为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献给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镜头给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给盲姑娘的眼睛。她虽然看不见,但是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对音乐的渴望和热爱。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她的眼睛,我能够感受到她纯洁、美好的心灵。

  师:你说得真好!透过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纯美的心灵。

  生:我想让镜头更多地对准贝多芬,比如说他的表情的变化,这样也能说明他内心里特别激烈的斗争。

  师:我认为如果把“激烈的斗争”换成“激动的感情”更合适。

  生:我想让镜头投在琴键上。因为琴键上下起伏急速地变化,不光能够能够表达出情感的变化,而且有特色,毕竟这是一个关于钢琴曲的M师V。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课堂  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