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海根】
〖实现文本“多元解读”的有效策略·深入文本,用“多元解读”来丰富作品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以及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这必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试图探索实现文本“多元解读”的有效策略,因为,引领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误区中突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共同的职责。
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把握“度”。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的范围。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正确地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
于永正老师对解读文本有过精辟见解,他认为,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他还反复强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要博览群书,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游刃有余。“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气。”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给予树》时,于永正老师把“给予”解读为“给予意味着失去,给予意味着得到,给予意味着高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尽量发挥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维的共鸣。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语文教育的人文情怀,要终身学习,一辈子去学习,才能领会文本的真正价值内涵,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上“好”语文课。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新北江小学 欧金环】
〖用“空白”放飞想象·激发联想,填补课文“空白”〗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源于见鸟飞行引发的联想;西蒙·莱克发明潜水艇源于见鱼游动引发的联想……由此可见,联想、想象之重要性,它可以推动发明和创造,是创新和创造的翅膀,也是创新和创造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象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地再造课文内容。
拓展想象空间,巧填文中“空白”。由于文章写作的需要,或是作者刻意的安排,文学作品中许多地方是“空白的”,往往给读者留下悬念。如在第五册31课《给予树》的教学中,为使学生的想象有个广阔的天地,我便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进行了几次的联想:
1、“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20美元做了什么?”这时,如果你是妈妈,你可能会想她用这20美元……
2、当金吉娅在圣诞树上看到了卡片的时候,猜猜那张卡片是怎么写的?当她在为小女孩买礼物的时候,她心里会怎么想?
3、金吉娅买了洋娃娃,还把它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当她把礼物递给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会怎么说呢?
……
这样每个问题都为学生拓展出了一片广阔的想象天地,我指导他们有趣、合理、有序地进行想象,让其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感。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仙山中心小学 佘满仙】
〖给语文课堂增添活力·尊重生命,激发课堂生命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改革,实施《语文课程标准》,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尊重生命,激发课堂生命活力。不管是什么课堂,谁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尊重谁,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己”,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倾听,并且不是站在讲台上听,而是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权威者,而是听自己意见的朋友。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的火花才会迸发出来。如:我在上《给予树》一课时,当学生读到“金吉娅把她买的洋娃娃和卡片一起送到援助中心的礼品区”一段时,我让学生想象,当时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请说说你的心理话。一学生说“我真有点舍不得,因为我也很喜欢这个洋娃娃,但我懂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所以我也会这样做的。”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做的。”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充分证实,善良、同情、仁爱已在同学们的心灵中扎根成长,因为老师的倾听才有了这么自然的心灵对话与思想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