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试卷中心语文试卷初三语文试卷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A卷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A卷

09-22 02:25:06 | 浏览次数: 304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试卷
标签:初中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manfen6.com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A卷,

www.manfen6.com——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一、积累与运用(20)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3分)

了截( ) 阔绰( ) 禀赋( )

yà( )苗助长 qiè ( )而不舍 sháo (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3分)

若稳若现( ) 战战克克( ) 设生处地( )

声色俱励( ) 无可置移( ) 狐立无援( )

3.文学常识填空。(3分)

①《秋水》节选自 ,作者是 时期哲学家, 代表人物 。

②杜牧,字 ,唐代诗人。他与杰出的诗人 齐名,并称

4.名句欣赏。(5分)

①李商隐的《无题》中运用美丽的神话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的诗句是:

②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表现沙漠特有的景象的诗句是:

③《泊秦淮》中作者运用曲笔讽刺那些终日醉生梦死、不关心国事的人的诗句是:

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⑤《捕蛇者说》的“吾尝疑乎是”一句中“是”字指代:

5.提取下面文段中的关键信息,将其写在横线上。(2分)

为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长征二号F型火箭在历时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火箭上多个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同时,提高了元器件质量等级和筛选标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由于严格的质量控制,该型火箭可靠性指标提高到了目前的O.97,安全性系数更是达到了O.997,成为目前国内可靠性最高的运载火箭。

6.自由选取一具体形象,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创造一句“名言”。(2分)

例——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

7.阅读晏殊的《浣溪沙》,然后答题。(2分)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①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作者 时的生活和心情。

②词中“ ”一联工整流畅,风韵天然,是深受后人赞赏的名句。

二、阅读理解(50)

(一)阅读下文,完成8—14题。(17分)

扁鹊见蔡桓公

韩 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日:“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日:“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立有间—— ②居十日 ③扁鹊复见

④故使人 ⑤汤熨之所及也 ⑥桓侯遂死

9.下面加点的字是通假字,写出它的本字。(1.5分)

①汤( )熨 ②还( )走 ③火齐( )

10.根据加点字的意思,在横线上客写一个含有加点字的双音.廿词或成语。(2分)

①寡人无疾—— ②桓侯不悦

③不治将益深 ④使人索扁鹊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12.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 ,表示“时间顺序”的明显的语言标志是 。作者在文中重点刻画了 这个人物。“寡人无疾”表现了桓公的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了桓侯的 ;“不应”、 “不悦”表现了恒侯的 。(3分)

13.文章分几个层次?写出每层大意。(3分)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所简明的道理。(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7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鲁 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促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种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5.作者在文中提出要批判的论点是什么?(2分)

16.敌论的论据有哪些?(3分)

17.哪些语句最富有讽刺意味?“我们”有何意义?(4分)

18.第三自然段侧重批驳什么?(2分)

19.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3分)

20.文中加黑点的词语,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时被国民党书报机关删去的,请问他们当初为何要删去这些话?(3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16分)

芦苇的赞美

冼济华

①我曾在莽莽的原始森林中跋步,目睹过那参天大树的巍巍英姿;也漫游过广袤的大草原,领略了“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诗情画意;还曾在滔滔的大海乘船,观赏过白浪翻滚,海鸥翱翔……这些,都曾使我心神激动,赞叹不已。这次到冀中,看到了纵横数十里的白洋淀,却又被满淀青青的芦苇迷醉了。

②没有到过白洋淀的人,总以为白洋淀就是一片白茫茫,其实不然,如果站在淀边,根本看不到连成一片的水面,而是一个苇塘连着另一个苇塘,整个白洋淀就是一个莽莽苍苍的芦苇世界。只有摇着船儿,进入芦苇荡的深处,才真正看到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淀子,碧蓝碧蓝的,波光潋滟。这许许多多的淀子,还有那纵横交错的濠沟、港汉,都完全隐蔽淹没在这奇妙浩瀚的绿色海洋里。

看看这绿野千里,你会觉得它像南方层层叠叠的甘蔗田,也像北方辽阔的草原;像茂密的丛林,又像蔚蓝色的大海,时而静穆如山岳,那样清幽神秘;时而翻起万顷绿浪,发出阵阵的涛声,那样声势浩大。这浩如烟海的芦苇荡,是绝妙的青纱帐,是曾经威震全国的雁翎队的故乡!

古往今来,鲜花、芳草、青松、翠竹、骄扬、垂柳……曾经扣动过多少诗人和画家的心灵,用绚丽色彩给它们浓妆淡抹,用优美的诗句把它们讴歌颂扬。而芦苇,往往很少被注意和重视,常常只当作某种风景的点缀而出现在画图和诗文里。其实,这平平凡凡、朴实无华的芦苇,是很值得人们赞美的。

⑤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临风摇曳,婀娜多姿,显示出一种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无力的,只要被大风一吹很容易折断。也许芦苇深知自己这个弱点吧,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似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任何环境中也是从容挺立,不折不弯,掀起千重浪,渲腾澎湃。这时候,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

⑥芦苇,是白洋淀里的一大宝,作为青纱帐,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它曾经是抗日英雄儿女的天然屏障。作为野生植物,它又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来源,世世代代,养育着成千上万的人。它易生易长,每年冬天全部砍光苇子,第二年春天一阵春风,几场春雨,又发笋冒尖,长出新的芦苇,一年又一年,总是蓬蓬勃勃,对土地要求极少,而自己为人们全部献身。

⑦芦苇,虽然不能在高楼大厦作柱为梁,但在广大乡村里,却是普通房子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它虽然不是什么稀奇名贵,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人们编织成日常生活中的芦席和各种用具;它虽然不像金石那样坚硬,万古不朽,但它愿粉身碎骨,变作纸浆;造出洁白柔美的纸张来,就连那些苇梢碎叶,也勇于投入炉灶,用生命的火焰,为人们驱寒取暖,烧火做饭,全部化为光和热……

⑧我凝望着这青青的芦苇沉思遐想:任何一个人必有所长,只要各尽其才,对人类就有贡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为人民而献身,全部发光发热,就应受到赞扬。我呵,我也愿作这绿色海洋中一根小小的芦苇…… 。

21.文章第①段先用一组 句,盛赞 ,是为了引出描写的对象 ,这组句子在这里起了 作用。(3分)

22.文中“迷醉”一词的作用是:

23.文章第②③两段是从 人手描写 ,运用一系列比喻,以浓墨重彩,从不同角度描写和赞美白洋淀芦苇世界的 的特点。(3分)

24.文章结尾的第⑧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3分)

25.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6.文章结尾说:“我呵,我也愿作这绿色海洋中一根小小的芦苇……”假如你当时也在场“凝望着这青青的芦苇”,你有何感想?请谈谈。(3分)

三、作文(3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巴勒斯坦有两片相距不远的海,一片是活水,鱼儿在水里游,鸟儿在海边唱,充满了勃勃生机;另一片是死水,没有游动的鱼儿,没有鸟儿的呜啭,更没有孩子们的欢笑。注入这两片海的约旦河水是一样的,为什么差距如此大?原来活海接纳河水但并不保守,海里每流进一滴水就流出一滴水,接受与付出以同样的速度进行。死海则小气地把河水储存起来,一滴不放。懂得付出的,活着;只知接受的,死了。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如此呢?

请联系生活实际,以“接受与付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题目自拟(不得直接以话题为题)。⑤不少于550字。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A 答案

一、l_jue chuo bing揠 锲 韶 2.隐 兢 身 厉 疑 孤 3.①庄子 战国 道家②牧之李商隐 小李杜 4.①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⑤苛政猛于虎5.长征二号F型火箭在历时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 6.(能达到“写物寓意’’的写作要求,语言精美、内容健康即可) 7.①春天黄昏 ②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二、(一)8.①一会儿 ②停留、经历③再一次、又 ④特意 ⑤达到 ⑥于是 9.①烫 ② 旋 ③剂 10.略 11.略 12.发生 发展 结局 居十IEI 居五日 蔡桓公 固执、 自信主观、片面冷冰冰地拒绝医生的忠告13.文章分三层。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桓侯不听扁鹊的忠告;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无请也):扁鹊指出桓侯的病已经无药可救了;三层(居五la……结尾):桓侯病死 14.要正视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真诚的批评和帮助。 (二)1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不信国联了,一味地求神拜佛。 17.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我们”一词,带有讽刺意味,指的是某一部分人。 18·他信力。 19.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从而说明了敌论的谬误。0.这些话击中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要害。 (三)2lI排比莽莽的原始森林广袤的大草原 滔}舀的大海 芦苇 烘托 22.是文章的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3.整体芦苇荡 莽莽苍苍奇妙浩瀚清幽神秘声势浩大24.结尾段由芦苇自然联想到人,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提示了芦苇的象征意义。 25.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26·开放性命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