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anfen6.com——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1.考点再现
(1)填空。
①丁肇中是著名的美籍______物理学家,________奖获得者。
②“四书”指的是儒家主要经典《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①华裔 ②《中庸》、《论语》、《孟子》③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2)课内阅读
①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
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
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
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
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买验者
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④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________(突破、进展)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________(突破、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1)从括号里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写在横线上。
2)选文具有相对完整的论述结构,请用 “/”划出它的层次。
①②③④
3)选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4)儒家的“格物致知”与科学家的“格物致知”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5)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的两个了解的内容,你了解了多少?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突破 进展 2)①/②③/④ 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4)不一样。儒家偏重于理论,而科学更注重实际。5)略
2.考向指引
考考你的综合素质
1)自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请从地理学角度,说明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代诗人贺苏《香港回归》:“七月珠还日,百年耻雪时。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
诗。”
请联系历史,说说“珠还”、“雪耻”两词的具体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有明志诗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请从物理学角度,阐述磁针指南的原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代于谦借《石灰吟》托物言志,表明坚贞不屈、为国献身的心迹: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请从化学的角度,用文字阐述诗中“粉身碎骨”和“留清白在人间”的两个化学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从认识论的角度立意,阐述诗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宋代张俞的《蚕妇吟》:“昨日人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诗常被我们理解为“一种强烈的阶级反抗情绪的流露”。然而,余秋雨先生却认为“那
是搞错了”。
请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余秋雨先生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这几道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各学科之间没有一定的界限,而是互相渗透的。这也就要求学生学好各门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对自己综合能力一次很好的测试。
【答案】
1)这是由于纬度或海拔高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2)1887年,英国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胁迫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强行租占我国香港,造成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1997年我国政府收回香港,香港这颗“东
方明珠”终于回归祖国。
3)磁针石有磁场,有两极,受到磁场南北两极的吸引,它的一端始终指向南方。
4)碳酸钙(矿石)受高温变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
成碳酸钙。
5)植物生长靠光合作用,为争取到更多的阳光总是忌阴趋阳。
6)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要多方面考虑。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7)诗中所传达的是中国传统的、落后的农业文明对新生的、先进的城市文明的歧视心理;是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对商品经济的否定。
3.阅读精炼
珍惜愤怒
⑴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且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⑵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酒烟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⑶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⑷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⑸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⑹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人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⑺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⑻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是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⑼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⑽喜可以伪装,愁可以加以伪装,快乐可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⑾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⑿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⒀愤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⒁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
生命的壮美。 (选自《毕淑敏散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麋鹿( ) 馈赠( )
2.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了____________的写法。
3.从体裁上看,本文应属以议论为主的散文,“起承转合”自然。请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A.⑴~⑸段为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⑹~⑻段为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⑼~⑾段为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⑿~⒁段为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句子“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改为陈述句。
陈述句:
5.毕淑敏的文章语言挥洒自如,我们学过与本文语言风格相似的文章
6.请模仿句子“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再写一个句子。
愤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启发和感想,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mí kuì
2.欲扬先抑
3.A.揭示题旨,照应题目 B.阐释愤怒在情感和生活中的地位
C.进一步阐发愤怒特有的本质特征 D.呼吁人们珍惜、保持愤怒(意近即可)
4.你不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
5.《提醒幸福》
6.举例:愤怒是人生事业之树葱笼茂盛的鲜嫩绿叶。
7.可谈张扬正气,该愤则愤,该怒则怒;也可谈不可无故而愤怒,要制怒、慎怒等。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领悟( ) 彷徨( )( ) 袖手旁观( )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B.格物致知 豪无选择
C.推之四海 传之万世 D.寻求真理 学术权威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4.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
A.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
(2)最使找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的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彷徨:
(3)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激变:
(4)新的知识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清谈:
二.强化阅读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从文中看出,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7.从选文看,作者要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8.选文主要用的论证方法是 。
9.从选文内容看,作者强调对于格物和致知要有“新的认识和思考”,这主要指什么?
10.令天:格物盈知”的意义是什么?
11.本段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12.“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请你以“自信”为话题,写一个相同关系的复句。
自信不但是 ,而且 。
13.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一. 链接课外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①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咸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做珍贵的友谊。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今天,为了四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怀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②听得进“敌对”意见。
14.对本文的论点,人们有四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
A.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C.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
D。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1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将应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
A.议论 B.说明 C.抒情 D.叙述 E.描写
16.引号主要有以下用法,文中画波浪线的①②两句话中的引号各是哪种用法?将应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①( ) ②( )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讽刺的意思
E.表示否定的意思
17.文中有三句名人言论,请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是道理论据的,在句后的括号内画“√”;不是道理论据的,在句后括号内画“×”。
①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 )
②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 )
③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 )
18.这篇短文先后运用了 和 的论证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略 2.B3.C 4.D 5. (1)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激烈变化。 (4)不切实际的谈论。
6.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7.现在的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8.道理论证 9.培养实验的精神,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10.(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1.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是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自信不但是在学习文化知识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1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
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14.C 15.D 16.①A ②E
17.①(√) ②(√) ③(x) 18.引证法 例证法
一、 基础识记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组成词语,并解释整个词语。
物 知:
手 观:
不 所 :
一 风 :
2、填空
(1)丁肇中,美籍华裔 , 奖获得者。
(2)宋代思想家 将《 》、《 》、《 》、《 》编在一起,称为“ ”,是 家的主要经典。
(3)《大学》中提出的 、 、 、 、 、 、 、 、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3、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