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追溯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33518 次 | 栏目:一年级语文知识
标签:一年级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谜语追溯,

  随着灯谜的出现,兴起了灯谜组织,当时的京城临安成立了谜社,据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隐语,则有南北垢斋、西斋,皆依江右谜法。谜语、习诗之流,萃而成斋。”谜社的成员都属飞诗之流的文人,他们或以谜相酬和,或以谜相嘲戏,或品谜玩隐,或著书立说,继往开来地共同推动了谜语的发展。

  谜语形式的多样化是宋代谜语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字谜、物谜、画谜、印章谜和人名谜主宰了当时的谜坛,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猜谜体制,如道谜、正猜、下套、贴套、走智、横下、问因和调爽等。宋代流传下来的谜语不少,到目前为止,从各种古籍中搜集来的就有七十多条,这些谜语大多是以诗词为面的。北宋王安石,不仅是位政治家和文学家,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谜语专家,在谜语制作方面,他技艺娴熟,高人一筹,宋代的一些野史记录有他的部分谜事活动和谜语作品,如以“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分别射“贺”和“资”二字。又如以“常随措大官人,满腹文章儒雅,有时一面红妆,爱向风前月下。”猜物谜“印章”。

  在隋唐谜语的基础上,宋代的画谜和实物谜有较快的发展,这里引用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两则谜语故事,可以窥见一斑。据《东坡集》载:“东坡即拾一片纸,画一和尚,右手把一柄扇,左手把长柄笊篱,与佛印云:‘可商此谜,’佛印沉吟良久:‘莫不是《关睢》序中之语欤?’东坡曰:‘何谓也?’佛印答曰:‘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非此意乎?’东坡曰:‘吾师本事也。’相与大笑而已。”又据《丹铅杂录》记载:“佛印持二百五十钱,示东坡云:‘与你商此一个谜。’东坡思之,少顷,谓佛印曰:‘一钱有四字,二百五十钱,乃一千个字,莫非《千字文谜》乎?’佛印笑而不答。”

  宋代文人多好治印篆刻,讲究印学,出现了印谱,从而了最原始的印章谜。据宋·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宋著名词人姜夔以自己的姓名作谜而刻于印上,印文是这样的“鹰扬周室,凤仪虞廷。”首句引用《诗经》“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隐姜尚的姜,尾句引用《尚书》“夔曲乐,凤凰来仪”,隐“夔”。姜夔的印章谜是一种创举,它为后来印章谜的发展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人名为谜底素材的人名谜在宋代已是见其形,日见其多,在谜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宋.彭乘《墨客挥犀》录有这样一条人名谜:“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玉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词语含蓄艳丽,情意缠绵,每句隐含一位唐代诗人,他们分别是:贾岛(假倒)、李白(里白)、罗隐和潘阆(拼浪)。

  一切真正的艺术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谜语在宋以后并没有中止和消亡,而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在各种各样的谜事活动中,文人学士一直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宋、金、元三代都有谜集刊行,宋元年间有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和王安石等人刊集成四册的《文戏集》,金章宗年间有四川人杨圃祥主编的《百斛珠》,元至正年间有浙江人朱士凯编集的《包罗天地谜韵》。由于受时代风云和区域文化的影响,元朝时期的谜语暂处于低潮,数量不多,虽然这样,但当时仍不乏上乘之作,如大诗人萨都拉创作了一则物谜,见于他的《雁门集》:“开如轮,敛如槊,剪纸调胶护新竹,日中荷盖影亭亭,雨中芭蕉声肃肃,晴天则阴阴则晴,晴阴之说诚分明,安得大柄居吾手,去履东西南北之行人。”谜底是“伞”,以谜言志,制谜技巧非同一般。

  正月十五观灯作为民俗始于隋唐,而谜语作为元宵佳节的游艺则始于宋朝,以后历代相延成风,到了明朝已遍及各地,成为元夕不可缺少的点缀品。元宵期间,猜谜语的气氛异常热闹,盛况也是空前的。据刘侗《帝京景物略》:“正月八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有以诗隐物幌于寺壁者,曰商灯。立想而漫射之,无灵蠢。”又据阮大铖《春灯谜传奇》:“打灯谜闹场,拆灯谜搅肠。纸条儿标写停停当。金钱小挂,道着时送将,那不着的受罚还如样。市语儿几行,人名儿紧藏,教你非想非非想。”这展现了当时猜谜活动的情景。

  明朝的谜语形式丰富多采,在继承了宋以来的文字谜、人名谜和事物谜等几种形式的基础上,谜语的体例制式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如文学家黄周星首创了酒令体谜语。这种酒令体谜语,谜面如诗似词,在酒席中轮流出谜猜射,以代酒令,猜中为胜,猜不中为输,输者罚之以酒。酒令体谜语的创立,使得谜语不受元宵、中秋等节日的时间制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活动。黄周星有条人名谜:“忽然冷,忽然热,冷时头上暖烘烘,热时耳边声戚戚。”打三国人名一,谜底:貂蝉。古人常以貂皮制帽,故以冷时头上暖烘烘隐射“貂”。每逢热天,蝉就在树上高声鸣叫,故以热时耳边声戚戚隐射“蝉”,开头两句与后面两句相互呼应。

  明朝的谜作大多出自文人之手,当时已采用了四书上的文句作谜,制作技巧有很大的进步,谜语的质量不断提高,有些谜作,堪称一代佳品,至今仍脍炙人口,玩味无穷。如徐渭的几条字谜,以“何可废也,以羊易之。”猜“佯”,以“两下里作人难”猜“入”,以“问管仲”猜“他”,以“月字去了一直”猜“脚”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被誉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既是戏曲大家,又是谜语行家,他的一些谜作揉合着禅理,如镜子谜:“知人知面不知心”,又如虱子谜:“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被人发觉,无大小首从皆死。”构思新巧,寓意也很深远。

  谜语发展到明末,出现了灯谜谜格。由于谜语的普及,尤其是文义谜的盛行,不仅元宵、七夕和中秋有张灯街巷的猜谜风俗,而且在其它节日和空闲时间也有猜谜凑趣,谜事活动一频繁,谜语素材就显得紧缺,又鉴于一些文人故弄玄虚,喜欢钻牛角尖,在这些情况下,谜坛上兴起了创格新潮,据《韵鹤轩笔谈》所载,明末马苍山在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首创了“广陵十八格”,即卷帘格、徐妃格、会意格、谐声格、典雅格、传神格、碑阴格、寿星格、粉底格、虾须格、燕尾格、比干格、双钩格、钓鱼格、含沙格、锦屏格、碎锦格和回文格。谜格的创立,标志着灯谜的成熟,它已经跟民间谜语分开,自成体系了。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如同当时的小说戏剧一样,谜事活动也非常活跃,谜风远远胜于明朝。清朝初期,谜语因袭的多,创新的少,如褚学稼的“尹”字谜:“伊无人,羊口是其群,斩头笋,灭口君,缩尾便成丑,直脚半开门,一根长轿杠,打个死尸灵。”句句成扣,可见东汉以来离合体、增损体的遗风。清自中叶以后,灯谜向前迈了一大步,虽然谜面和谜底的素材仍以四书五经居多,但在制作技艺上已益加新奇精巧,力求别解传神。如以“人在人情在”猜《诗经》句“逝不相好”,以“绝代有佳人”猜《左传》句“美而无子”,又以“霍去病卒”猜《礼记》句“疾止复故”。

  晚清以来,谜语,特别是以文义为特征的灯谜达到了空前的普及,谜格不断增加,谜学上有很大的突破,谜语行家们勇于改革,开创了一些新颖别致的谜艺,如梁章钜设红虎,张起南设外文谜。据《归田杂记》记载,梁章钜曾以朱笔写一字"词",猜古文二句,谜底: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谜底首句紧扣谜面,而后一句呼应书写谜面所用的色彩。灯谜大师张起南有一外文谜见于他的力作《橐园春灯话》,以“GOOD MORNING”为谜面,猜“谭”字,意为“西方言早”。晚清的谜语以灯谜见多见长,当时灯谜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有文字、俗语、成语、诗词、人名、国名、地名、花卉和中药等。

  清代谜风之盛,在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五色石主人《八洞天》、曹雪芹《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陈森《品花宝鉴》、尹湛纳希《一层楼》、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魏子安《花月痕》,以及韩邦庆《蕊珠宫仙史小引》等书,都有不少关于制谜猜谜谈谜活动的描写。以理论为主的谜话和以作品为主的谜集,这一时期也有大量出版,刊行于世,如周亮工《字触》、毛际可《灯谜》、费星田《拟猜隐谜》、俞樾《隐书》、张文虑《廋词偶存》、高超汉《心园谜屑》、杨小湄《围炉新话》、顾震福《谜隐初编》、唐景崧《十八家灯谜》、张玉笙《百二十家谜钞》、拙园老人《揉园灯谜草》、张起南《橐园春灯录》、薛凤昌《邃汉斋谜话》等近百册,这些谜籍是清朝谜语大发展的见证和总结,是我国古代谜语遗产异彩纷呈的一部分。

  自南宋临安出现了南北垢斋和西斋后,谜社经历了元明两代,到了清末民初,已是遍布各地,蓬勃发展,当时最为著名的有竹西后社,北平射虎社和上海萍社三个灯谜组织。竹西后社是清光绪年间成立的,寄寓扬州的福建籍谜家高乃超,利用在校场开设的酒家,为竹西后社的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该社人多势众,高手云集,拥有马趾仁、王绍俞、孔剑秋、周亮工、张剑南、陈天一、李伯雨等数十位专门从事灯谜研究和创作的行家,实力强大。他们每每以茶馆酒肆或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的场所,或聚首商榷切磋,探讨谜艺;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北平射虎社是由樊樊山、韩少衡、高步瀛、刘春林、薛少卿、易实甫等谜界上流人物发起的,于光绪三十二年在北平徽州会馆成立,韩少衡为社长。该社有社员三百余人,中坚人物有顾震福、陈屯、吴玉林、张起南、张超南、俞赞侯、金子乾、吴颖人、宋敦甫、张郁庭、钱南扬、高阆仙等一批谜坛豪杰。他们除了召开月会、年会外,每逢重大节日都要举办大规模的谜会,能人高手,设坛征射,参观者数以万计。与北平射虎社同时成立的,南方谜坛影响深远的上海萍社,其浩大声势并不亚于北平射虎社。该社由孙玉声和王均卿主持,团结了陈逸石、况蕙风、谢不敏、毓生、朱觉厂、张子良、黄楚九、汪闲闲、朱染尘、刘介玉、徐枕亚、施济群等一大批谜界精英。他们在新世界、大世界等游乐场所大张旗鼓,或互制互猜,自娱自乐;或轮流张灯悬虎,设擂征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谜语追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