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高中语文学习高三语文辅导《谈中国诗》教学实录

《谈中国诗》教学实录

11-01 11:47:52 | 浏览次数: 95018 次 | 栏目:高三语文辅导
标签:高三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谈中国诗》教学实录,

  (二)探究论证方法

  教师: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完全有可能互相补充,完成下列答案,教师要给予鼓励性评价:)

  有举例论证,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

  还有引用论证,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

  教师:同学们很能发现问题,请你结合文章五、六自然段谈谈引用诗句的作用?

  五、六自然段引用诗句,主要是来论证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引用诗歌,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可见钱老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讲到这,老师禁不住想起了一件有关钱先生的轶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一是要看这壮丽巍峨的万里长城,第二就是要拜望钱钟书!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请同学再深入探究一下,本文还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论证方法——对比,文章第二自然段,在论述中国诗是早熟的,是与外国诗对比论述的,外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无)——抒情诗——戏剧诗。

  教师:很好!钱老先生在文章开头就明确了自己的立场——比较文学,所以在论述问题时就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看看哪名同学还能文章中找到这种论述方法?

  学生:第五六自然段,阐述中国诗暗示性的特点时,说中国诗歌中有许多疑问句式,引用大量诗句后,又引用了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诗,对比论证中国诗和外国诗在这一点上是有共性的。作者把引用与对比论证两种方法综合运用了。

  学生:我也发现这种综合论证的方法了。文章第十一自然段说“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就是在第十自然段引用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对比后得到的结论。

  教师:的确,钱老先生善于综合运用论证方法以理服人,以智启人。同学们还能找到能体现钱老智慧光芒的特别的论证方法吗?

  学生:我发现了,是比喻论证。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

  教师:说得太好了!善用比喻是钱老先生写作的特点,看看你还能在文章中找到一些类似的语句吗?

  学生:第五自然段“我愿意换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把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比喻得恰如其分。

  学生:第九自然段“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突出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教师总结:作者为了让听众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他用自己睿智的思想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浓缩成涓涓清泉,让读者心悦诚服,茅塞顿开。所以他的散文被看作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三、 布置作业

  请借鉴本文,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以上就是www.manfen6.com小编分享的《谈中国诗》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

上一页  [1] [2] [3] 

TAG: 教学  中国